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基...

更新时间:2022-11-18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下列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 站船分离 B . 自由落体 C . 外壳烧焦 D . 抛降落伞
  •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 干冰易升华——人工降雨 B .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食品防腐 C . 氧气有助燃性——液氧作燃料 D . 石墨能导电——用作电极
  •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空气 B . 五氧化二磷 C . 食盐水 D . 河水
  • 4.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下列变化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 . 汽油燃烧 B . 微生物分解 C . 呼吸作用 D . 光合作用
  • 5. (2020九上·靖宇期中) 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 吸附 B . 沉降 C . 过滤 D . 蒸馏
  • 6. 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A . 无磷洗衣粉 B . 无氟冰箱 C . 加碘食盐 D . 无铅汽油
  • 7.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称量固体 B . 检查气密性 C . 加热液体 D . 滴加液体
  • 8.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 B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 .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
  • 9.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B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C .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一直保持不变 D . 分离液态空气可以获得氧气
  • 10. 下图为“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左右两边活塞距离为20cm,活塞可以自由移动(密闭体系内除空气外其他物质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磷燃烧后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 氧气含量指的是“氧气质量分数” C . 实验结束后活塞之间的距离约为4cm D . 缓慢来回推动活塞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 11. 下列仪器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 . 烧杯 B . 试管 C . 广口瓶 D . 集气瓶
  • 1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 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试液变为红色 C .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主要靠化学变化来完成 D .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 13. 实验室里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
    A . 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B . 氮气和空气(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C . 铁丝和铜丝(看颜色) D . 稀盐酸和水(加入石灰石)
二、多选题
  • 14.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合理的是( )
    A . 实验室制取氧气,始终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漏气 B .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读数偏小——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C . 过滤时,过滤速度缓慢——未使用玻璃棒搅拌漏斗里的液体 D .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 15. 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降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水的分解 B . 图中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 . 复合催化剂在体系中质量和性质不变 D . 水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三、综合题
  • 16. 请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填空。
    1. (1)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试剂瓶向试管中倾倒稀盐酸时,标签要

      ②连接玻璃导管和胶皮管时,要先将导管,再将胶皮管挤套在玻璃导管上。

      ③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④如果少量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该立即用扑灭。

    2. (2) 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水”可从多角度展开,下图为某国际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

      ①水的电解:水电解系统发生反应,满足航天员供氧需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若正极产生8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mL;该实验表明,水由组成。

      ②水的净化:水净化系统用到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性;若要鉴别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生活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③水的用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水的作用是

      ④水的性质:水在常温下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水还能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生成物不同,是因为不同。

      ⑤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水资源是全人类的责任,请写出一条节水措施

  • 17. 某化学小组选用下图装置制取常见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b
    2.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发生装置为(填序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观察到导管口时,才能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
    3. (3)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要获得平稳的气流,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若用E装置收集,验满方法是
    4. (4)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所选发生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收集二氧化碳常用F装置,原因是
    5. (5) 为保证潜艇在水下长时间航行,潜艇里常配备氧气再生装置,为艇员供氧。现有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水通电制取氧气;③氧化汞加热制取氧气;④过氧化钠在常温下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取氧气。你认为在潜水艇里最简单的供氧方法是(填序号)
  • 18. 旅行可让人放松身心,增长见识。化学变化中,同一元素也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注:“→”表示某种物质经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根据图示完成下面的“旅行”,并回答相关问题。

    1. (1) 图1是碳元素的“旅行”路线,甲、乙、丙三种物质含有同一种元素;甲是一种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乙物质的名称是,写出它的一种用途;反应II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
    2. (2) 图2是氧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和乙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液体,丁是一种黑色固体。乙的化学式为;反应甲→乙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丙→丁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
  • 19.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氯气(Cl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猜想二;该气体为氯气;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

    1. (1)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I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气体,分别标号A、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气体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气体中。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两瓶气体,分别标号A、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气体中,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气体中。

      木条,淀粉碘化钾试纸

      猜想三成立。

    2. (2) 【反思评价】

      ①同学:方案I的操作有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之处是

      ②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

    3. (3) 【拓展应用】

      I.若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发现溶液变成了紫红色,该现象说明该反应过程中还生成了

      II.该实验证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二氧化锰不仅能作为催化剂使氯酸钾快速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同时二氧化锰也能与氯酸钾反应,生成一种固体和两种气体。请根据以上分析,写出后一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III.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过程中可能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