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与...

更新时间:2022-12-08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 1. 下列关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推进路径,排序正确的是(    )

    ①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②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③抢先布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①﹣③ D . ③﹣②﹣①
  • 2. 2022年3月23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使用氢能对我国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规划》,氢能产业发展正确的规划路径是(    )

    ①初步建立氢能供应体系

    ②形成氢能产业体系,建立氢能应用生态

    ③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及供应体系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③→① D . ③→②→①
  • 3. 202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1周年。41年来,深圳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实现了由落后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这些历史性跨越(    )

    ①说明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②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深圳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启示我们改革没有完成时,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④源于深圳人民弘扬了以勤劳勇敢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可见(    )

    ①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②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人民

    ④我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2022年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重点领域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样做有利于(    )
    A .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B . 全面深化改革,确保社会公平 C .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 D . 解决主要矛盾,实现全面小康
  •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视察时指出,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体现了(    )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根本宗旨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④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①②
  •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8年脱贫攻坚共计投放超过3000亿元。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的目的在于(    )
    A .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民族权力平等 B .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 . 消除各民族的差异,实现全国各民族大同 D .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各民族自给自足
  •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能反映这一矛盾的是(    )

    ①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③师资配置不均衡   

    ④国际上局部地区的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9.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受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重视核心技术创新是因为(    )

    ①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②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③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从创新文化到国家创新体系,从颠覆性技术创新到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了59次。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创新是因为(    )

    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③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入睡之前,使用手机一键预定,第二天起床就能吃上热腾腾的米饭;午休时间,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家中爱猫的一举一动;下班回家,提前打开空调,进门就能感受到阵阵凉爽——曾经想象中的智能生活,在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的助力下,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景。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创新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在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精准拾取物件;在港口、矿山无人驾驶汽车行进有序,安全作业;在千家万户智能设备不断便利百姓生活。这说明(    )
    A . 我国数字经济位居世界第一 B . 网民参与网络生活有利无弊 C . 数字经济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D . 数字经济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 13. 据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是电子产品大国,产量名列前茅。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致使我国电子产品的利润仅有5%,相当一部分利润支付给了拥有核心技术的外商。这说明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是(    )
    A . 科技创新能力 B . 军事能力问题 C . 人才问题 D . 环境问题
  • 14. (2022·宜昌)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在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最关键的是要(    )
    A . 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 B . 厉行节约,开展光盘行动 C . 保护耕地,扩大耕地面积 D . 制定政策,调控粮食价格
  • 15. 为了推动绵阳科技城发展,2022年4月,绵阳市出台了“人才十条”新政,拿出10亿元资金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激发绵阳科技创新潜力   

    ②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③直接做大做强绵阳企业   

    ④助推绵阳城乡统筹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2021年12月9日下午三点四十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天宫课堂”的开讲(    )
    A . 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 B . 说明了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C . 说明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D . 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少年热爱航天,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17. (2022八下·北海期末) 2022月2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依法打击恶意抢注“冰墩墩”、“谷爱凌”等商标注册的通告,此举有助于(   )

    ①行政机关公正司法  

    ②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③加强监管,依法执政  

    ④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8.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牵动人心,“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鸿蒙操作系统用户破亿并打破国外垄断……同时,中国科技又面临着现实窘境,关键技术遭遇“卡脖子”,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仍依赖国外……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 . 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B . 创新只局限于科技领域 C . 关键的技术都落后于世界    D . 航天科技能力无人能敌
  • 19. 2022年4月,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强调,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这启示青年学生(    )

    ①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创新   

    ②敢于争创佳绩追求卓越

    ③将升学作为唯一的选择   

    ④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0.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怎样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百姓餐桌更丰富?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③发展农业科技   

    ④创新推动农业生产、产业升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 21. (2022九下·鹤壁开学考) 材料一: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202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75倍;人均GDP达到72000元,增长186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834元和17132元均增长126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率。

    材料三:跨越千山万水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放之路,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实践之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源自“伟大觉醒”的“伟大创造”,极大政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接过改革精神这根“接力棒”,一棒接一棒跑下去。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学习了“七一讲话”,请你说说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至少三个方面) 
    2. (2) 改革开放路上的“山”“水”指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可) 
    3. (3)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让我们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该如何做改革的促进派?(至少三个方面) 
  • 22. 我们的人生面临很多选择,发展同样面临很多的选择。请运用所学国情国策知识结合材料,对下面的几对矛盾做出你的选择并阐明理由。

    选择一: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和动物保护措施落实,不少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持续恢复,野生动物种群规模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野生动物“出山”“进村”“进城”的新闻频现,它们在农田、鱼塘、果园栖息觅食,对当地人的生活、生产造成干扰和损失,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各安其所”,保护农产品还是保护野生动物?

    选择二:《城门几丈高》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的人文纪录片。当中介绍了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在重庆建成象征“九宫八卦”的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城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城市改造,陆续拆埋城墙门。现存城门和瓮城遗址共7处,包括东水门、太平门、通远门等3座现存开门,人和门等1座现存闭门,千厮门、南纪门、储奇门等3处部分瓮城遗址。对于这些城门有人说将城墙改造成主题公园,有人建议保持原状加以保护。

    选择三:国内某通讯公司是一家生产智能手机的企业,在是否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问题上,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认为手机芯片是手机的“大脑”,核心技术应该自主研发:二是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再牛的企业也不能包打天下,手机芯片的研发投入高,风险大,这不如买。

    选择四:为了支持各国抗击疫情,中国人民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经验,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到去年底,我国已累计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720亿只口罩,超过42亿件防护服,84亿人份检测试剂,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对中国援助他国、参与国际事务。有人认为“基本国情还未改变,应当拒绝援助他国。”也有人觉得应该援助。

    要求:必须对四个矛盾作出选择,并分别选择一个论据作为你的理由支撑。观点明确,理由正当充分。

  • 23. “国家强盛,我的责任”,某校同学决定开展以具有中国为主题的板报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1. (1) 专栏一:教育提升中国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⑴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

      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2. (2) 专栏二:科技在线中国巨变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首次完成天体采样之旅,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奋斗者潜水器刷新载人深潜新纪录。

      材料反映我国怎样的科技国情?

    3. (3) 专栏三:中共中央连续18次发布中央一号文件

      2021年中央发布第18个指导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⑴材料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⑵乡村振兴的实施有何意义?

  • 24. 材料:新华社酒泉9月17日电(记者黎云、张汨汨)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已于北京时间16日8时56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

    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王逸涛、郭中正)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于2021年9月17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与工程有关领导到机场迎接。

    据介绍,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结合上面的材料,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词,写一段话,可以是广告词、欢迎词、对联、诗词、贺词、标语等,任选其一(请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字数要求:不超过40字。

三、分析说明题(共20分)
  • 25.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一问题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2021年6月,高铁走进拉萨,我国高铁实现对全国31省市全覆盖;2022年1月,高铁开进西昌,标志着凉山彝族自治州进入动车时代。动车走进藏区彝区,解决了当地交通不便的难题,对沿线旅游资源、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强大助力,不仅方便了当地人民的工作生活,更是带去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发展的无限机遇。

      结合材料一,从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说明动车走进藏区彝区的重大意义。

    2. (2) 材料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此,浙江立足省情,制定规划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逐渐形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大力建设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打造创业创新创造升级版;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实施“崇善行善、扶危济困”公益慈善先行计划,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兴办社会公益实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紧盯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统化建立先富带后富的帮促政策制度,集成建设省域帮促数字化系统,建设新型帮共体。

      上述举措能在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逐渐实现。运用所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 (3) 成都市在促进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举出你熟知的发展举措或经验,与大家分享。
  • 26.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

    材料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2021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材料二:“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彰显和谐性、独特性与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夯实国家人才积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1. (1) 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
    2.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