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习...

更新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希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旺发达。在5000多年yuán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说,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汤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敬前行、yì 立于民族之林的礴力量。优秀青年们把青春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馈刻在班朋前行的史册里。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ìng páng B . xīng páng C . xìng bàng D . xīng bàng
    2. (2) 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立      yuán远流长

  • 2. 古诗默写。
    1.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
    3. (3)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
  • 3. 名著阅读。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以上文字出自(作者)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共篇。语段中“他”让“我”背的书是《》。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篇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②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③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④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

    ⑤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安定,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为日常运用。

    A . ③⑤①④② B . ③①④②⑤ C . ④①③⑤② D . ④①②③⑤
  • 5. 学习了《雨的四季》,同学们一定熟悉了雨那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那么,请你完成以下任务,进一步读懂雨的心曲。
    1. (1) 【活动一∶收集雨的词汇】自古以来,在文字中常能见到南的身影。请摘录含“雨”的一个四字词语和一个俗语写在下面。

      四字词语∶ 

      俗语∶

    2. (2) 【活动二解读两的精神】平凡的雨蕴含着一种伟大,无生命的雨蕴含着深邃的内质与精神,请谈谈你从雨的身上读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3. (3) 【活动三∶说说雨的功过】同学们针对雨的利与弊晨开辩论,你赏同哪一方观点?请写出理由。

      正方观点∶雨的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雨的弊大于利。

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
  • 6. 现代文阅读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睛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舍在莫天下很暖和安装地睡着尺等症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铃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几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函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篮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1) 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第①段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 (3) 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本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能不能改为“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 7. 现代文阅读

    母爱,踩着云朵而来

    父亲对我说∶“你妈现在在家门口都能送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夜里搭顺风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地踏上了相反的方向,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同村人,把她送回家。

    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不像以前那般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那是个奇迹。

    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就像独自敲涉在沙漠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听完,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

    母亲从未出过远门,大半军子只圆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谁也阻拦不了。地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出发前,她还特意穿了做客的衣服——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给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左持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从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多里路。我上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迭,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然而我不识字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来临,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凯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在秋风里,燃尽了最后一把热情,贵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竞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方格子三角巾。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晖为母亲镜上了一层橘粉色,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那日,我的宿舍里像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吃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只是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一路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找到我的,都成了谜。

    我曾问过母亲,但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作者∶丁立梅,有删改)

    1. (1) 文章主要记叙了有关母亲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2. (2) 画线句“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在文中有何作用?
    3. (3) 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

      ①最后一批菊花在秋风里,燃尽了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 (4) 如何理解标题“母爱,踩着云朵而来”的含义。
  • 8. 现代文阅读

    品春

    ①春天魅力无穷,有形、有色、有味,可以看得到,听得到,尝得到。

    ②山里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

    ③香格树在春日里泛着紫红光泽的嫩芽,是报春的姑者。那芽丰厚娇嫩,绿叶红边,状似鸡毛毽子,一般五或六枝为一株,外观浅棕色,遇热呈绿色,生食熟食均可,初闻异香扑鼻,食之馨香可口,营养丰富。

    ④我老家沂蒙山区,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戴有香椿树。香椿木的木质色译偏深红,又细又硬,做家具结实,还不走形。三月的微风吹开春天的门廊,气候渐暖,香椿树的枝丫的顶端就冒出了一个个赤褐色的鲜嫩小芽。春天各家炒的第一把香椿芽,香味浓烈,左邻右舍都能闻得到,诱惑着行人吞口水。

    ⑤记得早年我家也有棵香椿树,树干弯曲苍老,树皮皴裂多宛,有三拃粗,长到两米多高,就努力让它分权,这样树形好看也便于摘香椿。从香椿树上轻轻采摘一段段香椿芽小心地放在篮子里,唯恐折断树枝。摘的仿佛不是树叶子,而是天鹅纤长的羽毛。后来,我到外地求学读书,便离开了家乡原野上熟悉的香椿树,那掰棒芽、吃香椿的情景,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能在梦中重温。

    ⑥掰香椿芽,是十分度诚和圣洁的事情。通常头天晚上先给香椿树浇饱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分,第二天采摘的时候,香椿芽会更加鲜亮。清晨太阳刚露出山头、露水未干的时候采摘时机最佳,这样棒芽味道好、对树损害也轻。清明前后,农家屋前房后的香椿树枝头长满第一茬椿芽,其实每棵树的椿芽口味不同,家人就合计着哪天摘、摘多少,尽享这纯天然的美味。三两天工夫,在风中摇头晃脑、生机勃勃的香椿树,就光秃的了。

    ⑦香椿芽越掰越旺,则采了一茬,一周时间就能又蓬勃地长出新的一茬。第二茬的椿芽就不那么嫩了,颜色也变成了绿色,把最嫩的那部分采下来,吃法也有不同。通常的吃法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还有拌凉面。真吃不了或者舍不得吃的香椿芽,便被腌制。把香椿芽洗净,晾去水分,加适量精盐一起搓揉,使盐渗进去。小心翼翼地放进干净的瓦罐,盖好,三五天即可食用,能保存大半年。

    ⑧开春时节,我多次在城里找饭店再品尝香椿芽的美味,无论怎么做,那口味永远没有老家香椿树那独特的香味。节假日在蔬菜市场闹逛,偶尔看到有卖香椿的,但大多已叶片萎缩,且价格昂贵,令人摇头却步。

    ⑨最近这次搬家,开春时邻居送给了两棵小香椿树苗。我和夫人把它栽植在小院当中,经精心呵护和照料,树苗长得很快,不久就发出了枝芽。那小香椿树直直地挺立着,仲展出光滑的枝枝权权。为了给它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年春天,又把它移到了院墙外。当你种下一棵树苗,给它培上土、浇足水后,坐在它身边,痴痴地望着它,就像充满希望地凝视着一个瞒跚学步的孩子。那天黄昏,我在刚刚落叶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想象明年开春,满枝嫩叶在晨曦中托起晶营的露珠;月光下满枝清香翩翩起舞,有鸟儿栖落枝头啼鸣……

    ⑩过去山乡日子穷,乡村人喜欢吃春、品春。春天除了吃香椿芽,还吃刺槐花、榆树钱、地菜、茅茅菜、苦菜、野葱、野韭,尽情享受春天赐子的一切。过去的土吃法,如今,却更有滋有味,更让人留恋,甚至成了一种时尚和新潮。

    ⑪每到春天,思念故乡、感恩亲人的情感就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伸展一树美好的记忆。我们迈着轻盈的脚步,去慢慢品味春光、春花、春风、春月、春水,仔细品味春天的味道,就收获春天蓬勃向上的力量。

    ⑫岁月总会翩然走过。保持乐观向善的心态,人生的春天就扎根心寓,一生春意盎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从全文来看,选文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 (2) 如果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香棒芽”或“鲜嫩的香椿芽”,好吗为什么?
    3. (3) 有读者认为,第②段与文章内容不符,应删去。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诗阅读(共4分)
  • 9. 诗歌鉴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的温馨恬静的景象,显然与全篇的情感不合,是否应该删去?为什么?
四、作文(50分)
  • 10.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⑴“靠谱”,表示可靠、值得相信和托付的意思。“不靠语”就是“离语”,表示离题太远,不切合实际,如果说某人办事情“不太靠谱儿”意思是说他办事不可靠,不让人放心,靠不住。

    请以《我的同桌,靠谱》或《我的同桌,不靠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③500字左右;④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

    ⑵七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学业压力,需要拼搏竞争;有困惑矛盾,需要学会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逐渐走向成熟。七年级,有自由,有快乐,也有压力;有自信,有机遇,也有挑战;有阳光,有彩虹,也充满风雨……七年级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

    请以“七年级,一个的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500字左右;④注意文中

    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