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建湖县沿河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 (2)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 (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5) 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6. (6)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7. (7) 《次北固山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的艺术鼓舞力量的句子是:。(王湾《次北固山下》)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那是雨,是使静mì、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刘湛秋《雨的四季》)

    ②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泰戈尔《金色花》)

    ③看吧,由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老舍《济南的冬天》)

    ④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莫怀戚《散步》)

    1. (1) 给①②③句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静mì          nì笑        

    2. (2) 第④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改成

  • 3.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把“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删去) B . 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把“的原因”删去) C . 我们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将“把”改为“使”) D .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从”改为“以”)
  • 4. (2021七上·东台月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理想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此句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连接,是借喻。 B . “精神”“传统”“法律”“规则”都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 C .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之分,把人当做物,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称之为拟物。 D . “比赛时,你要甩开包袱,轻松上阵。”句中的“包袱”取其比喻义,引申为“某种负担”。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B .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此句中的“三五”指的是农历十五。 C . 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新月集》《飞鸟集》《繁星》等。他曾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D .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①④②
  • 7. (2021七上·东台月考) 名著阅读

    ……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1. (1) 选段文字选自回忆性散文集  ,这里的“全县中最盛的会”指的是,父亲要我拿的书是
    2. (2)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做分析。
  • 8. 综合性学习

    亲情是自然的春光,炽烈而烂漫;亲情是生命的姊妹,温柔而美好;亲情是盎然的绿地,芬芳而宜人。爷爷的八十寿辰将至,家人要为他举办寿宴。你也积极参与其中,请结合爷爷的“小档案”,完成几件事。

    小档案

    姓名:董新民   性别:男   籍贯:江苏建湖

    1942.10   出生于江苏  建湖

    1979.2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归国后在部队工作

    2002.10   光荣退休,其后积极为中小学生普及国防知识

    2012年至今 居家休养。每天打扫自己的房间,写写毛笔字,每周游泳一次

    1. (1) 爸爸拟写了邀请函的正文,你推敲后发现加点词不妥,换成了(   )

      喜逢父亲八十寿辰,兹于10月5日18:00,在九龙大酒店荷花厅举办寿宴。敬请前往

      A . 家父、光临 B . 乃翁、莅临 C . 令尊、驾临 D . 我爸、到来
    2. (2) 奶奶要你打电话邀请造型师张叔叔10月5日上午九点来给爷爷做造型,你准备怎么说?
二、阅读理解(50分)
  • 9.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⑴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

    ⑵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⑶辛夷:即木兰花。⑷怜:喜爱。

    1. (1) 诗歌前两句中“黄鸟稀”、“ ”、“ ”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间冷寂的氛围。
    2. (2)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 10.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做,实践。③绥:安,安抚。④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太丘

      ②下车

      ③孤卿父

      ④周公不孔子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 (3) 下列“而”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相委

      A . 为人谋不忠乎?     不义富且贵 B . 三十立         久益敬 C .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D . 时习之        择其善者从之
    4. (4) 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断2处。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5. (5) 理解文章内容填空。

      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和“”,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的性格,而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的性格。

  • 11. 阅读《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①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②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③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④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⑤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⑥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⑦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⑧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⑨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 (1) 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2. (2) 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

    4. (4) 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
  • 1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黄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仍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 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 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了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他抹着眼泪点点头。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钟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埋怨过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一想到这一点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拢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我既高兴又担心。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有的摘抄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1. (1) 下面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孩子们第一次见到鱼,“像过节一样”,是因为大山里闭塞落后,孩子们第一次能见到吃到鱼,非常兴奋。 B . 文中的“我”是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尊重学生,善于鼓励、教育学生的好老师。 C .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拢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句中的“围拢”表现山里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 D . 本文文风质朴,语言平实, 细节描写于轻言慢语中自然地传情达意。
    2. (2) 小说写了“我”为山村孩子做了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事。
    3. (3) 结合语境,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①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

      ②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黄的。

    4. (4) 文中两次写到我流下眼泪,请分别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5. (5) 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从全文看,结尾这句话有哪些深刻含义?
三、写作(40分)
  • 13. 请以“感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