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素...

更新时间:2022-10-28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1842年林则徐被流放伊犁。与亲人离别时,林则徐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此诗句体现林则徐(    )
    A . 彻底禁绝鸦片之决心 B . 因仕途渺茫而痛苦 C . 深怀爱国和忧民之心 D . 充分认识鸦片危害
  • 2.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皇帝何尝不严厉禁烟,何尝不决心抗英,无奈禁不成,抗不利,最终只能在无可奈何的忍痛中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    )
    A . 道光皇帝 B . 咸丰皇帝 C . 光绪皇帝 D . 宣统皇帝
  • 3.   1842年开放通商的“五口”,英国人是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说明英国此举旨在(    )
    A . 倾销鸦片 B . 掠夺原料 C . 打开市场 D . 资本输出
  • 4. “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 . 中国边疆的危机 B .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 . 鸦片输入的危害 D . 中俄《北京条约》的影响
  • 5. (2022·东营) 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 .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 . 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 . 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 . 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 (2019·东营)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 . 英国军队 B . 英法联军 C . 美英联军 D . 八国联军
  • 7. 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 . 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 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 . 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 8. 某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看到一个条约有如下内容: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个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9. (2022·龙东) “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这首歌谣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农民战争(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李自成起义 D . 黄巾起义
  • 10.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描绘的是金田起义的雄壮场面:革命的大旗迎风飘扬,起义战士们手持刀剑、长矛、锄头和火枪,正准备进行拼死的斗争。该浮雕能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上,主要是因为这场运动(    )

    A . 建立了反抗清政府的政权 B .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C .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 展现了中国人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 11. 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加上禁止鸦片进口,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英、法两国跟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随即支援清军对付太平天国。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 . 湘军围困 B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 . 内部矛盾 D . 武器落后
  • 12.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

    ①运动规模空前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3. 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武昌起义
  • 14. 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事业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创办了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 . 废除八股取士,兴办新式教育 B . 发展近代工业,抵御外侮 C . 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 D . 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 15. 奕䜣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

    ①轮船招商局    ②湖北织布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福州船政局

    A . ③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①④
  • 16.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 . 创办轮船招商局
  • 17. (2019八上·个旧期中) 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被文明与中国迥异的欧洲国家打败已经够糟的了,但眼见昔日模仿中国的“倭寇”击败大清帝国,无疑重重地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的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致远舰管带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 平壤战役 B . 黄海海战 C . 辽东战役 D . 威海卫海战
  • 19. 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在《马关条约》中与之有关的条款是(    )
    A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B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 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 D . 增开通商口岸
  • 20. 《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一百多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 .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C . 完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 21. (2021·德庆模拟)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
    A . 开办新式学堂 B . 公车上书 C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 . 训练新式军队
  • 22.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A . 地主阶级保守派 B .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23.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改良的人们放大了。这里提及的有志于改良的人们(    )
    A . 康有为、梁启超 B . 李鸿章、左宗棠 C . 孙中山、黄兴 D . 陈独秀、李大钊
  • 24.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下列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
    A . 废除科举制 B . 设立京师大学堂 C .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 颁布剪辫法令
  • 25. (2022·聊城)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 .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 26. 下图所示的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7. “当历史开始进入20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 . 戊戌变法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公车上书 D . 义和团运动
  • 28. (2021八下·三明开学考)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29. (2020八上·无锡期中)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①②③
  • 30. 观察下面年代尺,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 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全过程 C . 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 中国近代化的全过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艰苦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材料二: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励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文,它铭刻了中世纪古代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了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

    ——张晋松《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了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英国学者的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的理由
    4. (4)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
    5.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有何感想?
  • 32.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西方列强屡犯我中华,清朝封建统治者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氏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材料二: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了30多年的“自强运动”。

    ——郑家馨《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材料三: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一位“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谈谈“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政治主张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超越”的主要表现。
  • 3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史和艰难探索史,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

    时间

    序号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 (1) 请你把表1中事件按表2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分类表(表2)

      主题

      事件(序号)

      列强侵略

      ②、④、⑥、

      中国人民的反抗

      ①、

      探索近代化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组组合中,任选两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3. (3) 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4. (4) 近代史上面对外来侵略,很多中国人为维护民族利益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请结合表1中的历史事件,列举在反抗外来侵略或探索近代化历程中牺牲的爱国英雄人物一位,并谈谈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他们的爱国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