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2-10-28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6月3日……先于虎门海滩,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剖切抛入泡浸……然后放入大洋,历时二十二日。”材料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魏源 D . 陈化成
  • 2. 《中国关税往事》记载:近代某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这一年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1644年 B . 1840年 C . 1843年 D . 1901年
  • 3. 历史上安徽茶叶通常经江西至广东然后出海远销,到19世纪40年代后,却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后运往世界。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 C . 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 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
  • 4.   1843年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    )
    A . 领土主权 B . 关税主权 C . 贸易主权 D . 司法主权
  • 5. 下图图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现象(    )

    A . 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 .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 .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 .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 6. 有学者曾形象的解读:“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该学者所说的“北边的熊”是(    )
    A . 沙俄 B . 德国 C . 英国 D . 法国
  • 7. 针对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曾有诗云:“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圆明不复园”的始作俑者是(    )
    A . 美英联军 B . 英法联军 C . 八国联军 D . 英国军队
  • 8. 读下图,据此可知(    )

    《中国主要通商口岸及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1885~1890年)》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    

    ②“五口通商”中的厦门成为南方贸易中心

    ③最早开埠的上海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    

    ④天津居于北方口岸贸易的中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梁启超认为:"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下列主张中,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A . 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 B . 曾国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C . 奕诉:请添设一馆,以教习天文算学 D . 左宗棠:轮船成则漕政兴,海关之税旺
  • 10. 据下图可知,洋务企业主要(    )

    A . 散布于全国各地 B . 分布在沿海沿江口岸 C . 集中在东南沿海 D . 分散在祖国内地
  • 11. 下表为清政府大举借款情况统计表。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借款时间

    借款对象

    借款致额(白银)

    1895年7月

    俄国,法国

    9896.8万两

    1896年3月

    英国,德国

    9762.2万两

    1898年2月

    英国,德国

    1.128亿佘两

    A . 为了建设北洋水师 B . 为了交付对日赔款 C . 为了重修圆明园 D . 为了交付列强赔款
  • 12. 站在时代制高点,讴歌时代英雄。下列英雄人物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    )

    A . 实现民族振兴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致力近代教育 D . 抵抗外来侵略
  • 13.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最先取得这样的特权的“彼”国是(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俄国 D . 日本
  • 14. 严复认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情况下,中国要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就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学习西方制度文化,变法图强。下列人物中,与他观点相似的是(    )
    A . 洪秀全 B . 曾国藩 C . 张之洞 D . 梁启超
  • 15.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史料。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彰显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C . 体现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 . 宣告清王朝统治最终结束
二、辨析改错(12分)
  • 16. 近代中国因侵略而屈辱,因屈辱而抗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 (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际,英国无暇东顾,后提出"门户开放"的侵华新政策。
    3. (3) 李鸿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率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
    4. (4) 1895年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为此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广州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都是这一时期在“掌握西语,了解西技”的新人才标准下创办的。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材料三: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人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并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办新式学堂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目的是什么?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内容又有何特点?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述教育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按照这一纲领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然而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自《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及遇义和团之变,中国人竟用肉体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中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

    ——孙中山《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

    1. (1) 材料一中“这一纲领文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3. (3)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孙中山和李大钊对义和团的态度有何不同?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特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主要不平等条约

    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1)割让①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

    1)割让辽东半岛、②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③

    2)赔款白银2亿两

    3)开放重庆等四处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④

    1)赔款白银4.5亿两

    2)划定北京⑤为使馆界

    3)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除天津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1. (1) 完成表格内容填空。

      、②、③、④、⑤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战争及条约的共同影响。
    3. (3) 根据材料,从列强侵华过程中提炼出两点趋势,并结合史实加以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