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二校联考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4分)
  • 1.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并写出相关的知识。
    1. (1) 出门东向看,。(《乐府•十五从军征》)
    2. (2)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 (3)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4)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5)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6. (6)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 (7) 令初下,群臣进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8. (8)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9.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设喻,描写边塞雪景。
    10. (10) 文天祥被俘后,用“”(《过零丁洋》),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
  •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杂(chān)    伶(dīng)      祭(sì)     白(shā)      B . 蛎(dù)       笑(chī)         阴(huì)  然(wǎng)  C . 逗(liáo)     骗(kuāng)     褴(lǚ)    桥(zhàn)    D . (jū)        食(mì)         恣(suī)   端(xiáng)
  • 3. 开学后,小明有很多感受,他写下这样一段话,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初三开学后,整个年级学习氛围浓厚,当“双减”政策和初三节奏碰撞在一起,自我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同学们在教室里①___________学习,下课后围在一起争论题目,他们的探究精神让我②__________。同学们两年③_______以来的努力与付出,让我领悟到,其实“双减”政策下,虽然减去过多的作业,但多出来的时间,更要学会自己合理安排,多找老师面批,多找同学讨论,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好初三的节奏。

    A . ①孜孜不倦       ②自惭形秽       ③持之以恒 B . ①置之不理       ②不足为据       ③行之有效 C . ①置之不理       ②自惭形秽       ③行之有效 D . ①孜孜不倦       ②不足为据       ③持之以恒
  • 4. 不久前,一支5分钟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全网。身着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肉嘟嘟”的脸上画着月牙形妆容“斜红”,借助3D和AR技术,14位舞蹈演员穿梭于妇好鸮(xiāo)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让人身临其境。

    八年级的小明看了这场表演感慨万千,写了一段话来描绘它,只可惜乱了语序,请你帮他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

    ①只见乐者姿态各异,演奏着琵琶、竖箜篌、排箫、横笛、钹、筚篥等乐器,长裙铺地,如痴如醉。

    ②演员们黑发朱唇,上身穿窄袖衣,长裙高系于胸前打结,锦带下垂而飘逸。

    ③时而像那急驰的流波,时而又如溪水潺潺。

    ④舞者着长裙长袖,均以恬静、柔和的神情,挥舞双袖轻轻起舞,敏捷轻快的舞步不似在走动,而是被推动。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②④③
  • 5. 请给“勤勉奋斗,能谱写出最美壮歌”一句加上关联词,将句子改写成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
    1. (1) 假设复句:
    2. (2) 条件复句:
  • 6. 综合性学习。我校初三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临写汉字)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现实的评价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请你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2. (2) (设计活动)请你围绕本次主题,参照示例,再设计三项活动。

      活动一:小说人物我来品。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 7. 【品尝小说之味】小琪和小夏在讨论《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后练习,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要有理有据。

           你:这个题目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假如在船上遇到的是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小琪:我觉得菲利普夫妇肯定会主动上前相认,最后他们一大家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夏:我不认同你的想法。我觉得于勒肯定不会认这个哥哥,更不会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你:

  • 8. 名著阅读。

    你利用这段时光认真阅读了《儒林外史》,并和小语、小文同学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小语:图片中周进的朋友圈说的是什么事?你能给我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吗?

    你:

    小文:吴敬梓在书中竟塑造了如此可笑又可悲的人物。

    你:是呢,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还刻画了“喜极而疯”的、“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

二、阅读理解(56分)
  • 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_____。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反对,被罢职回乡。②绝:横渡。③新亭: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闷闷不乐,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1. (1) 联系律诗的相关知识,诗中横线应填入的字是(   )
      A . B . C . D .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宗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有删改)

    [注]①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久雨粮尽

      ②率精兵二万霍邑

      ③声帐中

      ④进战则必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 . 今兵义动/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 高祖悟而止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 . 乃率兵略徇西河,克/公将鼓(《曹刿论战》) D . 太宗遂号泣外/受任败军之际(《出师表》)
    3. (3)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众 散 于 前 敌 乘 于 后 死 亡 须 臾 而 至 是 以 悲 耳。

    4.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5. (5)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在帐外大哭的原因。从中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新与旧(节选)

    王鼎钧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女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地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象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他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他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

    (选自《文学主张》,王鼎钧著,三联书店2017年版)

    1. (1) 作者认为怎样的作品才算“新”?
    2. (2) 创新有没有方法?下列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 创新是没有方法的,老师告诫朋友学画的话语就代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B . 创新是有方法的,只不过跟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造诣有多高有密切的关系。 C . 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所以射手和神射手一同受训,也永远不会成神射手。 D . 创新是有方法的,因为某些师傅能烧特别精美的瓷器,却并不愿说出来。
    3. (3) 同样是熟读唐诗,有人会“偷”诗,有人会“诌”诗。这里的“偷”与“诌”本质区别是什么?
    4. (4) 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及“窑变”?
    5. (5)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材料。

             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问世后并不惊艳。百年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2. 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餐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 (1) 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 (4) 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