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燃放烟花 B . 海水晒盐 C . 溶洞的形成 D . 葡萄酿酒
  • 2. 近年来,我省提出“建设生态强省,加速安徽崛起”的奋斗目标,下列不适宜这一目标实施的做法是( )
    A . 打造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改善空气质量 B . 新建小区广泛使用太阳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C .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倡导低碳出行 D .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要
  • 3. (2021·长春)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倾倒液体 B . 读取液体的体积 C . 点燃酒精灯 D . 加热液体
  • 4. 铋同铅、锡、锑、铟等金属组成的低熔合金的熔点范围在47℃~262℃,可用作锅炉的安全塞。一旦发生火灾,一些水管的活塞会“自动”熔化,喷出水来。如图是铋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铋合金属于混合物 B . 铋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 铋原子的核内电子数为83 D . 铋原子的原子核里面中子数为126
  • 5. 过氧乙酸对细菌和病菌具有高效、快速杀灭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被广泛应用。如图为过氧乙酸的结构式,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 B .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 . 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 . 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
  • 6.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中金原子对H2O起吸附催化作用 B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D . 碳化钼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没有改变
  • 7. 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分类观:从组成上看干冰和冰都是氧化物 B . 守恒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 C . 转化观: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 . 结构观: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种类不同
  • 8.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A . 原子结构模型 B . 化合物和氧化物模型 C . 燃烧条件模型 D . 自然界氧循环模型
  • 9.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 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燃烧均能看到火焰 C . 可燃性气体跟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时能发生爆炸,所以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D .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具有导电性,因此金刚石也有导电性
  • 10. 除杂是化学学习和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下列除杂方法可行的是(   )
    A . 除去二氧化锰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粉—加水、过滤 B . 除去铁粉中少量的氧化铁—高温时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 C . 除去氧化铜中的铜粉—在氢气流中充分加热 D .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在空气中点燃
  • 11. 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已知HCOOHH2O+CO↑。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 挤压甲中胶头滴管的同时点燃酒精灯 C . 乙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丙中增加的质量 D . 此装置内空气易排尽,实验危险系数较小
  • 12. 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错误的是(   )
    A . 活性炭与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 B . 电解水 C . 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D .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关系
二、科普阅读题
  • 13. 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纳米气凝胶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它不仅可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两种严酷环境,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气凝胶的种类很多,有硅系、碳系、硫系、金属氧化物系、金属系等等。它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小,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由于气凝胶中一般80%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是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

    二氧化硅气凝胶这种新材料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承受相当于自身质量几千倍的压力;此外它的折射率也很低,绝缘能力比最好的玻璃纤维还要强39倍。纳米气凝胶是制作火星探险宇航服的绝佳材料,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还可用作气体过滤材料以及用作新型催化剂材料等。

    1. (1) 说出纳米气凝胶的一条物理性质:
    2. (2) 说出纳米气凝胶的一种用途:
    3. (3) Si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
    4. (4) 有关纳米气凝胶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填序号)。
      A . 纳米气凝胶有很多种类 B . 纳米气凝胶是一种纯净物 C . 纳米气凝胶导热性非常低 D . 纳米气凝胶制品非常坚固耐用
三、综合题
  • 14. 如图(A~E)是初中化学制备气体常用的实验装置。

    1. (1) 仪器a的名称是
    2. (2) 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实验室常用加热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则用此法制氨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填字母)。
    4. (4) 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大号塑料瓶内壁两边,分别贴一张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

      ①装有石灰石的塑料瓶底部用剪刀戳了一些小孔,则此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②打开K1、K2、K3 , 关闭K4 , 可以看到(填“高”或“低”)的蜡烛先熄灭。

      ③打开K1、K4 , 关闭K2、K3 , 一段时间后,大号塑料瓶中出现的现象是,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小号塑料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 化学基础与常识。
    1. (1) 为了全民的健康,我国推广使用强化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填“单质”“元素”或“原子”)。
    2. (2) 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相比传统化石燃料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是____(填序号)。
      A . 储量丰富 B . 燃烧热值高 C . 清洁、无污染 D . 易于开采
    3. (3) 硫铁矿(主要含FeS2)是工业制硫酸(H2SO4)的原料,第一步操作是高温下将硫铁矿的粉末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其化学方程式为4FeS2+xO22Fe2O3+ySO2(x、y表示化学计量数),则其中的x=,y=
    4. (4) 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工艺流程处理工厂排放的含二氧化硫的尾气并获得氢气。

      ①主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该工艺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 (1) 激光笔的作用是
    2. (2)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实验过程中,刚开始即使用激光笔照射,燃烧匙内的白磷也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4. (4)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如下:

      结论1:猜想正确。

      结论2: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理由是

    5. (5) 【拓展延伸】下图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在图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请你解释曲线AB段、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B段,DE段

    6. (6) 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较好的药品是铁丝绒,利用铁与氧气、水等的缓慢氧化,可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将足量铁丝绒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如图),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四、计算题
  • 17. 微型化学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很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很少,因此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用如图微型仪器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10g石灰石样品(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

    1. (1) 理论计算:产生CO2的质量
    2. (2) 在实际实验中,发现制取的CO2质量小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