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宁强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 者减钟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青铜乐器,它不仅型制、工艺近似中原,铭文体例也与周王室的铜器相似。这一现象说明(    )
    A . 传统的政治秩序已经崩溃 B . 中原文化影响至周边地区 C .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消失 D . 各诸侯国的改革运动兴起
  • 2. 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 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 . 强化了皇帝独裁机制
  • 3.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
    A . 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 . 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 C . 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D . 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要求
  • 4.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项权力为贵族谋利益。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迫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A . 推动了罗马民主政体的建立 B . 实现了公民的平等 C . 得益于平民的权利意识增强 D . 取消了贵族的特权
  • 5. 有学者指出,杜甫曾被四川地方长官以中央名义委任为工部员外郎,但实际并未在中央任职,只是在四川听差遣而已,这一现象在当时屡见不鲜。这表明当时(   )
    A .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 中央权威受到冲击 C . 科举取士渠道多元化 D .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 6.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 五四运动期间,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通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北京的刘仁静是直接参与五四大游行的学生先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B .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 .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干部基础 D . 加速国内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7. (2018高二下·舒城开学考)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 . 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
  • 8.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即便把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都烧毁,这些书籍中包含的思想仍然会存在,而人民……仍然会按这种世界观来办事。”其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   )
    A . 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B . 已各国政府接受 C .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D .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9.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   )
    A .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 实施了积极的抗战策略 C .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 确立了抗战的领导地位
  • 10. 《礼记·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 . 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 . 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 . 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 . 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 11. 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
    A . 中央强化对南方的控制 B . 南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 . 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D .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 12. 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A . 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 . 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 . 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 . 绘画技术相当高明
  • 13. 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史·食货志》

    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 . 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 B . 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 . 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 D . 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 14. (2022高一下·榆林月考) 有学者指出,由于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的剥削是封建地主阶级货币财富的主要来源,因而土地、典当、银号商铺等仍是地主、官僚和商人等财富所有者的主要投资对象,在他们有稳妥的或更好的投资场所时,就不肯轻易向新式工矿企业投资。这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 . 传统生产关系未遭破坏 B . 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 C . 近代化的内生动力不足 D . 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小
  • 15. 如图为1920-1936年经济结构变化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 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趋于合理 B .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C . 落后的工业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D . 基本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16. 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从中可以看出(   )
    A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对重工业的投资 B . 中国重工业呈现殖民地化特征 C . 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财富 D . 经济危机中帝国主义加强掠夺
  • 17.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综合性大学经过整顿显著减少,工科院校得到发展,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建立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 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18. 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她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合拢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以上描述“散伙”的实质是(   )
    A .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 .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C .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D . 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 19. 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反映出中国(   )
    A . 现代企业制度完全建立 B . 彻底扫除企业发展障碍 C . 私营国营企业同步发展 D . 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 20. 伦敦的-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 . 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 . 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 . 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 . 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 21. (2022高一下·榆林月考)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垦殖、建筑国有公园和森林,之后又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工程的综合治理,并成立公共工程管理局,从事较大型的带长期性的公共工程。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B . 保护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 C . 兴修水利以刺激农业生产 D . 拉动就业以稳定社会秩序
  • 22. 20世纪90年代,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时期,美国加大改革力度,促使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盈余。这主要得益于美国(   )
    A . 实践“凯恩斯主义”政策 B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实行“混合经济”政策 D .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 23. 精准扶贫,实行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请问提供该贷款的机构应是(   )
    A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WB) C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D . 欧盟(EU)
  • 24.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官府”日益转向“学在民间”。这一变化(   )
    A . 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推动 B . 使儒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C . 有助于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 . 使各学派思想逐渐统一
  • 25.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 . 天人感应 B . 君权神授 C . 春秋大一统 D . 三纲五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2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晚清新政时代,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有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清政府为发展工商业,于1903年8月成立商部,以载振为商部尚书且伍廷芳、陈壁为左右侍郎,其职责为管辖所有工商路矿和农垦、农牧方面的事务。商部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私人资本办实业,以立法形式给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以某种保护,还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了对补办及经营工商业的奖励办法,如凡集股五十万至五千万的工商业者,奖以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虽然实际得到奖励的人微乎其微,但这一政策的颁布,多少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意义。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年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