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46 类型:月考试卷
一、   (共9分)
  • 1.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________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_______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_______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_____,还关乎着百姓的精神世界。

    A . 隐藏    营造    滋养    简单 B . 掩映    营造    孕育    简单 C . 隐藏    打造    孕育    单一 D . 掩映    打造    滋养    单一
  • 2.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B . 我国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稳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C . 与去年疫情期间全部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全体市民“宅”家不同,这次疫情只对部分小区、部分楼栋实行了临时封闭管理。 D . 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了智慧和方案。
  •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创造三跳满分的成绩,到吴静钰复出再次拼搏赛场,从汪顺夺冠后在泳池边向老将鞠躬致意,到肖若腾惜败后大方地祝贺对手……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以拼搏的品格、真诚的态度、友善的形象、洒脱的举止,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B . 参赛选手清醒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高手对决,赛后交流也是一种提高。 C .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办公室主任劳伦斯•威尔克森在2018年发表的一次讲话中狂妄叫嚣,“要破坏中国的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中国的动荡”。这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五次三番意欲搞乱新疆、搅乱香港,进而败坏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 D . 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呈现3个明显变化:数量增长、种群扩散、习性改变。一方面反映了云南省加大亚洲象保护带来的成效,一方面也带来幸福的烦恼: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了现在的“伴人”活动,它们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发生改变,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
二、   (共9分)
  • 4.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共知识分子为何被迅速淡忘

    如果要评选近四十年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李敖绝对榜上有名。李敖集誉谤一身,他的去世也引发了舆论的沸腾,但有趣的是,过去这一年除了纪念日,很少再有人谈李敖,不仅是大众,也包括知识分子群体,昔日在两岸三地一呼百应的他,却在死后遭遇冷落。

    评论人宗城认为:李敖现象的冷落,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文学问题,而大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其实都难逃速朽的命运。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一股李敖热潮,李敖的批评文章传遍千家万户,借助书本和电视传媒的推动,他和龙应台、王小波等人一道,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启蒙。但时过境迁,李敖离开了,他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却大幅消散了,如今依然有很多人知道李敖,但他的作品却很难深入青年人了,仿佛对今人来说,李敖成为一个过去时。这个变化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李敖乃至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为何都迅速被淡忘了?这要从他们走红的原因说起。

    到九十年代,港台风吹入内地,李敖痛快洒脱的文风,正和当时青年的口味,尤其是他评论台湾政治的文章,引得媒体和报刊竞相转载。李敖现象和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依托于当时浓厚的公共论政氛围,不只是李敖,王小波、龙应台、陈文茜、柏杨等人也在那时候声名鹊起,知识分子以公共议政为习惯,真切盼望通过言论影响中国。

    但近十年,李敖的声势不如从前了。在台湾,他的名望依托在速朽的时事上,在公共言论兴盛时还可以一呼百应,时过境迁便迅速冷落了。在内地,李敖关心的问题不再合新一代青年口味,中国的公共议政热情也不再如九十年代那般热烈,网络上很少再有《李敖有话说》这样的节目,互联网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转向保守,李敖还是那个李敖,但适合他的土壤已经消失了。

    李敖生前身后讨论度的悬殊,表面是个政治问题,实则是个文学问题。李敖的大部分时事文章离时局贴得太近,好处是发出来时紧跟热点,能迅速引起大众共鸣,坏处就是缺乏余韵,由于仓促写就而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今天再看李敖的作品,会有种散漫的感觉,李敖的快意让他的文章非常好读,但也因此牺牲了文本的层次感。

    这不只是李敖个人的困境,中国大部分公共知识分子都逃不掉。我们现在还能想起鲁迅、钱锺书、王小波,但让我们再回顾八九十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还能想到几人?那些能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大多数依靠的也不是他们的时政评论,而是无心插柳的小说、散文、诗歌乃至戏剧,王小波最耐读的不是他的随笔集和评论,而是《黄金时代》《红拂夜奔》这些小说,我们如今也很难记起来瞿秋白、胡适等人发表的评论,但他们写就的隽永散文、深刻理论,到此刻仍煜煜生辉。

    那么,知识分子是决计很难挣脱时间之壁吗?那些关心公共政治的知识分子,真的只能接受速朽的结局吗?

    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宽,就会发现能留下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少,他们未必在公共领域发出激进言论,但他们都有思想上创新的精湛作品。从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论美国的民主》,到葛兰西探讨革命运动领导权的《狱中札记》,再到鲁迅对国民性的精准论述,他们都凭借前所未有的洞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公共记忆中。知识分子在纵向时间上的传播更依靠思想力,思想的纯度越高,这个人被后世讨论的可能也就更大,知识分子的留名主要通过同行的传播,他影响了越多后世学者,他就有可能打破时间之璧,但如果他的思想没有创新,只是一些时髦词汇的新瓶装旧酒,他就逃不过速朽的命运。

    当然,对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来说,改变社会比扬名立万更令他牵挂。知识分子的希望在于他的言论实实在在地落地,知识分子的沮丧则在于被彻底遗忘,一切话语都沦为自说自话。

    福柯认为:“知识分子就是由于道德上的、理论上的、政治上的原因自觉地成为(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普世、大众价值的代表。”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凭借着在公共领域的发言优势,知识分子在诸多“关键时刻”扮演着重要角色。德雷福斯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月风暴等,都能见到知识分子慷慨激昂的身影,他们扮演意见领袖,通过评论、演讲、小说甚至发起运动等方式,参与或制造公共事件,推动社会变革。

    到如今,依然会有人为知识分子的呐喊而心潮澎湃。有名者,如胡适,学成归国,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倡导组建一个开明的政府;如鲁迅,一笔惊雷,“吵醒了铁屋中的昏睡者”。知识分子曾有兼济天下之心、安邦定国之策,是转型中国的重要参与者,但九十年代至今,知识分子的力量明显减弱,学者、作家乃至更广泛理解的文化人士中,真正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曾经“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似乎也被步步驯服,所以今天重提李敖,其实还有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选自《凤凰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李敖被迅速被淡忘了”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台湾当时浓厚的公共论政氛围已时过境迁,公共言论没有他在世时兴盛。 B . 李敖关心的问题不再合新一代青年口味,中国的公共议政热情也不再如九十年代那般热烈。 C . 他的作品缺乏余韵,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 D . 网络上缺少类似《李敖有话说》这样的节目,适合他的土壤已经消失了。
    2. (2) 下列对“公共知识分子”如何“逃脱速朽的命运”的做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凭借前所未有的洞见,在思想上有创新的精湛作品。 B . 依靠思想力,通过同行的传播,影响了后世诸多学者。 C . 在公共领域发出激进言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公共记忆中。 D . 肩负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变革。
    3. (3) 从全文来看,下列对本文主要观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大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其实都难逃速朽的命运。 B . 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之心、安邦定国之策。 C . 知识分子应自觉地成为普世、大众价值的代表,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发声献策。 D . 李敖现象的冷落,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文学问题。
三、   (共18分)
  •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第二句用“蓬草随风飘转”作比,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和友人在动乱年月里所受的飘零之苦。 B . 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征战”“乱离”表现了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 C . 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富有节奏,有音乐美,渲染了行人赏月,归马疾驰的欢快气氛。 D . 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程颢,逾冠,中进士第,调鄠县主簿。南山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聚观。先生谓其僧曰:“吾有职事,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自是光不复见。

    改上元县,盛夏堤决,法当言之府,府言之漕司,然后兴作。先生曰:“若是,苗槁久矣!”竟发民塞之,岁乃大熟。上元当水运之冲,设营以处病卒,至者辄死。先生曰:“病者给券而后得食。待食数日,奚而不死!”乃白漕司豫贮米营中,死者减半。茅山有龙池,其龙如蜥蜴而五色,自昔严奉,以为神物。先生捕而脯之,使人不惑。河东财赋窘迫,官所科买,虽至贱之物,价必腾涌。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言者攻之甚力。先生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新法既行,先生言:“智者若禹之行水,行所无事。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

    (选自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上》,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

      俟:等到

      B . 久矣

      槁:枯萎

      C . 上元当水运之

      冲:要冲

      D . 安石为之愧

      屈:委屈

    2. (2)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B .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C .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D . 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程颢在上元县任职时,河堤决口,他没有依照程序上报灾情后才开始救援,而是及时组织民众堵塞决口,使任地获得了大丰收。 B . 南山的石佛和茅山的龙被老百姓奉为神物,程颢却下令要取下石佛的头,将龙捉回来做成肉干,教化当地百姓不受神灵的迷惑。 C . 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会谈。程颢会真诚地告诫宋神宗要防范未萌发的欲望。 D . 王安石遭到谏官的攻击非常愤怒,程颢劝说王安石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要考虑人情世故,才能做成大事。
    4. (4) 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

四、(26分)
  • 7. 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问题。

    话休絮繁,自此王进子母两个,在太公庄上服药。住了五七日,觉得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王进看了半晌,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那后生听得大怒,喝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叉一叉么?”说犹未了,太公到来,喝那后生:“不得无礼!”那后生道:“叵耐这厮笑话我的棒法。”太公道:“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道:“颇晓得些。敢问长上,这后生是宅上何人?”太公道:“是老汉的儿子。”王进道:“既然是宅内小官人,若爱学时,小人点拨他端正如何?”太公道:“恁地时,十分好。”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若吃他赢得我这条棒时,我便拜他为师。”王进道:“小官人若是不当村时,较量一棒耍子。”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向王进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王进只是笑,不肯动手。太公道:“客官既是肯教小顽时,使一棒何妨。”王进笑道:“恐冲撞了令郎时,须不好看。”太公道:“这个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自作自受。”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旁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便拜道:“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王进道:“我子母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

    1. (1) 文段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 (2)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少年史进有怎样的特点?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②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前几年,重庆万州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导致车辆失控,最终车辆急转弯冲破护栏坠江,十五条人命瞬间消逝。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肇事女子怒骂司机,用手机砸司机头的时候,全车14个人,居然没有一个站出来阻止。

    ③“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皇帝的新装”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但“皇帝的新装”只是个隐喻。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

    ④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

    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历朝那些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开创者,论功得赏后却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同僚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⑥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⑦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

    ⑧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文/刘瑜,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阅读第①②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文字证明的观点。
    2. (2) 阅读④⑤段,简要概括人们恐惧的原因。
    3. (3) 阅读第⑥段,简要概括为什么“打破沉默很难”?
    4. (4) 阅读⑦⑧段,请简要概括怎样做才能赶走“房间里的大象”?
五、    (8分)
  • 9.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要求,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多地陆续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双减”政策的意义,崇文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以“‘双减’关乎你我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们小组准备探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请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下探究的结论。

  • 10. 面对国家发布的双减政策,你们小组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甲同学:我早就不想上培优班了,我爸妈看见大家都在补,把我的双休日全报满了,我真是苦不堪言啊。“双减”政策真是“及时雨”,救学生于水火,以后周末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真好。

    乙同学:不上培优班能做什么了,到时候周末作业更多,而且遇到不会的也只能等到学校问老师了,我本来成绩就不好,不上培优班,以后成绩更差了。

    丙同学:

    如果你是丙同学,你准备如何回应?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的理由。(要求:100﹣120字。)

六、作文。(50分)
  • 11. 任选一题写作。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师说,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有人问:米有什么潜力呢?

    大师回答:见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便酿成了醇香的酒。 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

    大师顿了顿,继续说:米的潜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成的。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依据材料的整体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散文除外),不少于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弟子问:米有什么潜力呢?

    大师回答:见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便酿成了醇香的酒。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大师顿了顿,继续说:米的潜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成的。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