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开...

更新时间:2022-10-09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设立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其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奉旨议大政审大狱,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 )
    A .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 强化了专制皇权
  • 3. 清廷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和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这表明军机处( )
    A . 能够制约皇权 B . 负责官吏考选 C . 成为权力中枢 D . 充当决策顾问
  • 4.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 .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 5.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 . 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 . 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 . 以政治目的为主 D . 以经济目的为主
  • 6. 1686年3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此战的胜利( )
    A . 稳定了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 B . 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 . 助推沙俄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 . 强化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 7.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
    A . 台湾岛 B . 海南岛 C . 南海 D . 南海诸岛
  • 8. (2018高一上·沭阳期中)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9. “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这则材料反映出:( )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 军机处提高了效率 C .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 10. (2022高一上·惠阳期末) 自秦朝开始,中国诸多封建王朝皆修长城以防游牧民族侵扰,长城成为“夷夏之防”的标志;康熙帝当政时则断然否决官员修缮长城的建议,并决定不再修理、派兵驻防。康熙时期的这一做法表明(   )
    A . 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 B . 北方边患危机彻底消除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 . 重陆轻海传统遭到了摒弃
  • 11. (2021高三上·赣州期中) 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奏本制度,规定只准用题本和密折。到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又废除题本,统一使用奏折,规定:“内外各衙门一切题本,本属繁复……均著改题为奏。”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   )
    A . 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 B . 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 C . 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 D .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 12. (2021高一上·洮南期中) 自明英宗之后,皇帝息政普遍,内阁的票拟成为皇帝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皇帝对阁臣票拟的意见一般都接受,按票本批红。如果票拟的意见与皇帝相左,阁臣可以坚持阁意,执奏不改;或就不予拟票,奏寝其事。虽然内阁票拟需经皇帝批红方能成为决策,但没有内阁票拟的中旨传出会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这说明当时(   )
    A . 皇帝权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B . 内阁的权力已然失控 C . 中枢决策出现程式化机制 D . 君相关系已渐趋紧张
  • 13. 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
    A .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 . 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 .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 .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 14. 明代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务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官员的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C . 封建统治危机曰益增多 D . 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
  • 15.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人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B . 是导致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C . 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 . 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 16. 史载,康熙年间,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这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是就“御门听政”。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
    A .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使决策方式日趋复杂 C . 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 D . 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 17. 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允许民间私营。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元鼎四年、元封元年,分别颁布诏令,规定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只可官营。这反映出汉武帝时(  )
    A .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 . 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 C . 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 D . 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
  • 18.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
    A . 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 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 . 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 . 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 19. (2019高二上·扬州月考)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20.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为解决该问题,唐统治者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 . 复兴儒学,提升官员素质 B . 强化法治,颁布《唐律疏议》 C . 变革政制,改变议事规则 D . 更换人事,罢免违纪官员
  • 21.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 )
    A . 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 B . 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 C . 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
  • 22. (2021高二下·定远期中)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 . 封建化过程 B . 农业化过程 C . 工业化过程 D . 汉化过程
  • 23.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 .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C .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D .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 24. 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  )
    A . 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 . 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C . 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 . 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 25. 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制度(  )
    A . 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B . 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 C . 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D . 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 26. (2019高一下·玉田期中) 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 . 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 B .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 .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D . 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
  • 27.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 . 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 . 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 . 对外厉行闭关自守政策 D . 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 28. 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同外国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举措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
    A . 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B . 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 . 避免了外国殖民者的侵扰 D . 保障了造船业领先地位
  • 29. 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国家之根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其目的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利天下万民;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和拓宽“取士”渠道使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由此可知,黄宗羲(  )
    A . 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 B . 宣扬了儒家教育理念 C . 抨击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弊病 D . 颠覆了传统儒家思想
  • 30. 乾隆帝继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 .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C .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 .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

    ——摘编自邢铁(论中国资本主x义萌芽的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校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洪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年间,中俄两国就边界问题正式展开谈判,实际上两国都希望达成一个和平协议。就中国而言,在谈判之际,西部噶尔丹在喀尔喀草原军事扩张越发肆无忌惮,给康熙皇帝造成巨大威胁与压力,同时对沙俄整体国力、政治文化背景也不太了解,战争结局无法预料。与此同时俄国内政外交也陷入困难时期,对外,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俄国战败后在东欧地位迅速下降;对内,俄高层政治明争暗斗局面十分激烈,无力应付远东事务。1689年8月9日,中俄双方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高级别的会谈,并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宗民《条约中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边界问题双方政府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力图通过谈判解决。1964年,中苏开始了首轮划界谈判。1991年5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两国国界东段协定,并得到了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1994年9月,中俄两国首脑签署联合宣言,双方再次承诺将严格遵守1991年协定。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首脑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批准了该项协定。此举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够促进中俄边境甚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俄两国通过和平谈判最终解决了双方历史遗留问题,这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宿丰林《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问题的再探讨——兼评俄罗斯学者的“新观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康熙年间中俄谈判的背景并简述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概括中俄解决边界争端的特点并谈谈对边疆问题处理的认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入关后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这段历史基本可以看作是明朝末年思想启蒙的延续与遗响。思想启蒙被视为中国传统学问开始对西学输入做出的频繁回应,并孕育出新的观念,与此时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同步发生,形成互动态势。对压抑人性的批判和对情欲生活方式的肯定,构成了反专制的與论基础,是对近代欧洲人性论解放潮流的呼应。

    ——摘编自杨念群《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转移——以近百年相关讨论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之际的思想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