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复习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137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乌进军,在意大利建立起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政权。由此可见,导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的主要因素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 . 巴黎和会埋下的祸根 D . 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 2. 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有现实背景,就是(  )

     1904年《沙岸之谜》:一位英国水手挫败了德国人利用驳船入侵英国的预谋。 

     1906年《1910入侵英伦》:德国将驳船改装为舰队,成功侵入英国。 

     1906年《海星》:英国特工潜入德国,对德国的新战舰实行先发制人。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B . 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 C .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 D .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 3. 历史图片记录了历史瞬间的镜头,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下列图片中,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  )

    A .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 B . 诺曼底登陆 C . 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D .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4.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线裸货2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 只"大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粒火星是(  )
    A . 萨拉热窝事件 B . 凡尔登战役 C . 二月革命 D . 米克星顿枪声
  • 5. 观察图1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  

    A . “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 . “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 . “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了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 . “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 6.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规模巨大,法军的66个师、德军的46个师在这里厮杀,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这说明了(  )  
    A . 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B .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C . 交战双方都没有正义性 D .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
  • 7.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 . 诺曼底战役 B . 莫斯科保卫战 C . 凡尔登战役 D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8. 下图漫画反映了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漫画中火柴旁的“?”处如要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 . 凡尔赛 B . 凡尔登 C . 诺曼底 D . 萨拉热窝
  • 9.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美国对德宣战    ④凡尔登战役

    A . ④②①③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②④③①
  • 10. 维也纳一家报纸曾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遮就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要战争”的借口是(  )
    A .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 三级会议召开 C . 萨拉热窝事件 D . 巴黎和会召开
  • 11. 20世纪初,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德国的11倍。到了一战前,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强大起来的德国同英国展开激烈的竞争。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 欧洲两大军事对抗组织的出现 C . 德国崛起于欧洲各国的军备竞赛 D . 巴尔干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情绪
  • 12. 突发事件威胁人类和平。1914年,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A . 同盟国军事集团的形成 B . 萨拉热窝事件 C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协约国军事集团的形成
  •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的殖民地均有所增长 C . 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拥有殖民地的多少 D .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14.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后来居上,开始“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这说明德国希望(  )  
    A . 尊重自己的权利 B . 遵守世界秩序 C . 重新分割世界 D . 建立军事基地
  • 15. 如表可知(  )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

    时间、国别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A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 . 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 . 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 . 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 16. 从国际格局来看,一战的重要影响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B . 英国的霸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C . 美国开始独霸世界 D . 使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
  • 17.   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为此,苏俄(  )
    A .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果断进行农业合作化 C . 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 D . 积极进行工业化建设
  • 18.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一战(  )  
    A . 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B . 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 .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D . 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最基本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由此可知,德国参战的目的是(  )  
    A . 维护世界和平 B . 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C . 争夺世界霸权 D . 推动欧洲联合
  • 20.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B . 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 . 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 . 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21. 如表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的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的排名

    1

    4

    2

    5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 .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D . 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
  • 22. 下图是名为《别动》的漫画,而中戴着德军头盔的野猪被名为“VERDUN”(凡尔登)的夹子夹住了鼻子,动弹不得,此役牵制了德军在西线的攻势。漫画中描绘的情形发生在(  )

    A . 19世纪初 B . 19世纪40年代 C . 20世纪初 D . 20世纪40年代
  • 23. 英国、法国和其他帝国仍然统治着与1914年以前一样多的海外殖民地,甚至欧洲的世界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看上去要更完整。不过,在这一表面下,形势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材料意在强调一战(  )  
    A . 拓展了欧洲殖民范围 B . 改变了英法等国实力对比 C . 促使欧洲霸权更稳固 D . 导致欧洲实力和地位下降
  • 24. 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更难以估计。前线的战士和后方的居民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战争开始时的那种盲目热情和短期战争的幻觉消失了,……到1917年各交战国都已精疲力竭,经济极端困难,工人罢工,农民夺地,民族起义连续不断,特别在中欧集团各国和落后专制的俄国形势更为严峻……而对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决心加速结束战争。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对立组织是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B . 对立组织是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 C . 凡尔登战役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D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 25. 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A . 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 .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 .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 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 26. 下图信息反映了一战的(  )  

    A . 残酷性 B . 正义性 C . 偶然性 D . 复杂性
  • 27.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场战役中双方总共投射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该战役是(  )  
    A .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 攻占巴士底狱 C . 诺曼底登陆 D . 凡尔登战役
  • 28. “在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C .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D . 彻底粉碎了军国主义的野心
二、材料分析题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材料三: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2. (2) 请列举两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史实戳穿材料三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3. (3) 概括战后国际社会在重建世界秩序和争取世界和平两个方面分别作出的努力。
  • 30. 争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全人类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据统计,参战各国的形伤人数超过3000万。

    材料二:

    材料三: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波折,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1. (1) 请问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请说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图片A处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说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教训?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表现。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 3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法国的军事要塞,防御工事复杂坚固。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此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此次战役有“绞肉机”之称。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美国海军基地,沉浸在周末安谧的气氛中,睡梦中的美军没有觉察到战争正在逼近。7时55分,日军的炸弹像暴雨般倾泻到美国海军基地……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领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战役?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2. (2) 材料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个事件?
    3. (3) 材料三的文件签署有何意义?列举美英盟军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5. (5)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 32.   2022年2月24日,俄乌边境冲突升级,俄军对乌克兰实施多点军事打击,硝烟四起。俄乌冲突触发地缘政治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万-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

    材料二:1919-1922年,列强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利益由日本继承。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中日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和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材料三: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

    材料四:近期,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急剧变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中方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材料五: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的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的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

    ——齐世蒙、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 (1) 根据材料一,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是哪次战争?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表明二战的规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前后历时多少年?
    4. (4) 根据材料四,历史上,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5. (5) 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请举出两股推动世界开始向新的格局过渡的重要力量,并指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6. (6)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发现以后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9世纪后期,在这个整体发展的世界中,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事务方面,几乎全部殖民地都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世界外交的中心舞台仍然在欧洲,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事务都是在欧洲决定的。

    ——《世界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世界史·现代卷》

    1. (1) 材料一中,发现欧洲和美洲之间航路的航海家是谁?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发现”的意义。
    2. (2) 据材料二,列举欧洲保持“优势地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
    3. (3) 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据材料三,归纳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4. (4) 综上所述,概括19世纪以来影响欧洲地位变化的因素。
三、论述题
  • 34. 危机与社会发展

    宁宁同学在“历史知识进校园”活动中承担“危机与社会发展”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918年-1920年

    经过多年战争,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1921年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9年-1933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3年

    罗斯福上台,宣布实行新政

    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建立法西斯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

    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 (1) 请回答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2. (2) 请为宁宁同学设计的展板提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危机与国家改革、经济恢复与发展、法西斯、战争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 35. 阅读材料,撰写短文。

    1914年-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力量出现,帝国主义殖民力量削弱。大萧条、极权主义政权(通常指某一人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以及全球性的冲突接踵而至。对于欧洲文明来说,这一历史时期不啻于一场噩梦。到1945年.欧洲对世界事物的支配权已严重动摇。随着西方霸权的衰落,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要求: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六件重大史实加以论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清晰流畅,字迹工整,不少于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