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0-08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18分)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线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门下官军无千无万,都向着我(ruò)喏连声。 B . 如今不知因为我积了甚么德,带(qì)你中了个相公。 C . 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zhù)来,三人吃毕。 D .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chuò)。只有穿长衫的,才(dù)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汉子们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脚相加 B .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气。 C .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D . 那索似有锱铢之力 ,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 3. 下列句子中划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一箪食,一羹(豆类作物)           请广于君( 增广、扩充) B . 祲降于天(吉祥)                       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 C . 不敢逾约(稍微,稍许)              流辈称其贤(同辈) D . 左牵(黄犬)                             八百里分麾下(烤肉)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 . 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 . 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 . 市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B .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C .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D .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是纪传体,共34篇,分国编次。 B . 《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 . 序,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赠序,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推崇、赞许、勉励之词,如《送东阳马生序》。 D .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后失败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二、语段阅读(9分)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1) 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中“秋”指作者秋瑾。 B . 词人虽是一女子,但侠女气息浓郁。 C . 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 D . 词人有追求别样人生、寻求民族振兴道路的决心。
    2. (2) 对本词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B . 封建礼教专制下的压抑。 C . 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D .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自信和决心。
    3.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该词感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B . “苦将依强派作蛾眉”一句中“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C . 词人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D . “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是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
三、语段阅读(12分)
  • 8. 阅读《变色龙》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那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1. (1) 文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
      A . 外貌描写 B . 行动描写 C . 对话描写 D . 心理描写
    2. (2) 写警官由骂狗到骂人,表现了他的(   )
      A . 执法严明,断案如神 B .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C . 粗鲁无知,不知所措 D . 严于执法,不徇私情
    3. (3) 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   )
      A . 揭露走狗奴才的丑恶灵魂。 B . 抨击腐败无能的沙皇统治。 C . 说明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 D . 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4. (4) 对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B .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丁奥楚蔑洛夫以脱大衣作掩护,掩盖自己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 C .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这件事的时候恰逢当时天气变化无常。 D .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
四、文言文阅读(6分)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B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C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沮丧罢了。 D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A . 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 .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可饿死也不失义。 C . 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反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正面论证。 D . 孟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3. (3) 下列说法不属于孟子散文特点的一项(   )
      A . 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 .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C . 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D .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诗歌鉴赏(满分12分)
  • 1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正面表现了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C . “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用得最好,不仅点明了出征的季节,而且秋天肃杀凄凉的气氛也衬托出军容的威严,表现了将士们决心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D . 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如霹雳弦惊”。
    2. (2) 对“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检阅。 B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味、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C . “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们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D .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肃穆威严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3. (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后发出悲叹。 B . 词中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C .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既有沙场征战之苦,又有沙场征战的激烈。 D .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
六、默写(8分)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浊酒一杯家万里,。《渔家傲•秋思》
    2. (2)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 (3) 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 (4)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5. (5)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6)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7. (7) 不应有恨,。《水调歌头》
    8. (8) 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李商隐
七、文言文阅读(满分19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 (1)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湖 右 经 界 不 正 弊 日 甚 洽 请 行 推 排 法 令 以 委 洽。

    2.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熹嘉其

      ②乃筹核而第之

      狱有兄弟争财者

      ④或因灾异变故,颦蹙不乐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②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

    4. (4) 本文用哪些事分别表现了张洽的什么品质?请分条说明。
八、现代文阅读(满分16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不冻心跳,风不散笑容

    ①十月,便已下了雪,小兴安岭的冬天早早的来了。这最初的冷,往往在感觉上要比腊月三九难熬。可能是冷的比较突然,没有了过渡。

    ②每一年由初冷入深冷的过程,我天天都会到河边散步,看一河流水在寒冷的侵蚀中渐渐凝固。有时会想,如果说流淌是河流的心跳,难道就这样被寒冷冻结了?记起儿时同亲人一起去冬天的河里捕鱼,当凿透厚厚的冰层,却见冰下流水依然。原来,那一层坚冰只是一种保护。

    ③少年时代,就曾问过家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水都不会被彻底地冻结?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在冰层下流淌?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曾刨开过甸子里的一些水塘,冰层竟是一冻到底,下面并无流水。我便明白,被冻透的,只是那些死水。不流动的水,或许在夏日里也是盈然,或许四周也是花草繁茂,或许偶尔也承接雨水泛起涟漪,但从根本上也是没有了心跳的。所以,冬季来临,它们就死了。或者说他们早就死了。

    ④就像有那么一个人,他就在我们身边,日复一日过着不变的生活,他偶尔也笑,也沉默,似乎就要这样度过一辈子。就算遇上艰难坎坷,他也是一样的状态,不谈得失,不论悲喜。有人说,这是一种淡然,或者一种超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失去了希望的麻木。笑也麻木,沉默也麻木,平常时麻木,艰难时也麻木。实际上他的生命也如同一潭死水。

    而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河流的笑容来自不停地流淌,而非偶尔路过的风。只有那一汪汪死水,才会在风来的时候,麻木地笑。

    ⑥对于我们来说,笑由心生,只要心中有美好的希望在葱茏,哪怕外面是无边的风雪,也冻结不了如花绽放的笑容。风再大也吹不散笑容,再深重的苦难,也挡不住朝着梦想前行的脚步。风越大,就越应像河流一样,笑容越灿烂。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便会回报以花开。

    ⑦小的时候,问祖父,你的脸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深深的皱纹?祖父一生经历坎坷,命运无常,可是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他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从不曾在生活面前弯腰,总是露出真心的笑容。他这样说,我脸上的皱纹是笑出来的,比别人笑得多,所以皱纹就比别人的多,比别人的深。多少年间,每想起祖父的答案,我心里就会濡湿,仿佛一种美好在涌动着,就要拔节开花。

    ⑧寒冷能冻结万物,却冻结不了澎湃的心跳,也冻结不了在苦难中露出的笑容;而苦难能在脸上刻下沧桑,却不能抹去笑纹里荡漾的温暖。那么,就用澎湃的心跳,去迎向正走来的冬天,面对渐渐强烈的北风,就准备好最美丽的笑容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5期,有删改)

    1. (1) 第④段和第⑦段都写到了“笑”,这两种“笑”含义有何不同?
    2. (2) 请联系上下文对第⑤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冬天依然流淌的河,到了春天就冲破了桎梏,把清澈的笑容写在我们的眼睛里。

    3. (3) 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 (4) 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九、写作题(满分50分)
  • 14. (2016·淮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从教室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第一个是捧着书走过去的,第二个是唱着歌走过去的,第三个是笑着走过去的,然后越来越五花八门:跳着走的,侧着走的,斜着走的,摔跤了爬起来走的……

           最后,每位同学都愉快地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奖赏。

           其实,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人生正是由无数次经历组成的,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