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寄宿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9分)
  • 1. 依次在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_______体育强国逐梦奋进新篇章。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奥运延期一年、疫情不确定性、长时间封闭训练、缺少比赛检验等种种不利因素,中国体育人________总书记指示,通过______思想建设、_______备战体制机制、实施科技助力、组织转训比赛等措施,保障了奥运备战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提升了队伍在东京的整体竞争力。

    A . 续写    按照    优化    强化 B . 书写    牢记    强化    优化 C . 续写    牢记    强化    优化 D . 书写    按照    优化    强化
  •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奥运寒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彼此交流、共同成长的舞台。 B .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具有文明教化的功用。 C . 要想实现行业共同发展,需要以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D .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 3.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高手对决,赛后交流也是一种提高。 B . 掌握好时间节点,才能种成上好有机菜。盛夏时日,农业科技产业园内一派繁忙,第一茬甘蓝、白菜采收已近尾声,第二茬蔬菜栽植也将开始。 C . 奋斗者永远年轻。一个人要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就必须奋斗,必须拼搏。奋斗不息,拼搏不止,才能经受挑战,超越自我。 D . 《扫黑风暴》宛如纪录片,呈现了黑白对决的惊心动魄;它更像是宣言书,宣告正义不会缺席,对黑恶势力的斗争必会进行到底。
二、现代文阅读(共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不为“流量”遮望眼

    “流量”本是物理学专业名词,指的是“流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处横断面的量”,并无褒贬之义。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资本驱动、技术加持、平台共谋、粉丝狂欢等各方“合伙”“合力”之下,“流量”逐渐在舆论场中成为一个热词,直至“唯流量论”的出现使其走入死胡同。“唯流量论”带来的价值观混乱和市场乱象,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沉疴顽疾,为害甚广、甚大。因此,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可谓切中时弊、对症下药。

    “唯流量论”的实质是“唯利润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穿着“皇帝的新衣”的“拜金主义”化身。“唯流量”说到底就是“唯含金量”,是资本游戏的道具和手段。在“唯流量”游戏中,偶像成为资本套现的符号性“商品”。越是所谓“顶流”偶像,资本套现的回报率就越高。所以,偶像被千方百计打造成各种“金玉其外”的“人设”,成为“商品拜物教”中充满魔力的“商品”乃至“奢侈品”,吸睛无数,使其高居“注意力经济”顶端,带来巨大的套现能力。这种将经济标准置于首要位置,将政治的、思想的、艺术的标准放到次要位置甚至直接忽视的做法,不仅是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坚决反对的,更是社会各方面要坚决反对的。

    文艺评论如何才能做到“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唯一的答案是: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他还强调:“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这就鲜明、深刻、辩证地提出了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流量并没有原罪,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流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从数据层面反映了市场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但流量也不是绝对的“王牌”,当带着价值观扭曲、思想贫困、道德缺失、技术作弊等症候的巨大流量奔涌而来,其“流速”越大、“浪头”越高,危害就越大。流量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相矛盾时,就必须服从正能量。

    不为“流量”遮望眼,应该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基本功。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想不为“流量”,就必须增加综合素养的储量、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强化“剜烂苹果”的胆量、扩大社会影响的总量。要“不遮望眼”,不落入算法推荐等技术陷阱,善于辨识虚假流量、有害流量,并从专业出发“贬劣”,揭开其假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提升文艺评论的思想力、原创力、影响力,切实加强文艺评论的时代在场感,特别是“在网感”。文艺评论工作者既要坚守文艺批评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批评的独立价值,又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不断凸显文艺评论的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让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文艺家更具流动性、更具影响力、更具传播力,让正能量具有高流量,助力好的作品和好的文艺家拥有好的流量,成为“顶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唯流量论”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唯流量论”带来的价值观混乱和市场乱象,为害甚广、甚大,已经引起中央关注。 B . “流量”原本并无褒贬之分的,互联网时代,“唯流量论”的出现,使其走入死胡同。 C . “唯流量”说到底就是“唯含金量”,是资本游戏的道具和手段。 D . 在“唯流量”游戏中,偶像被打造成各种“金玉其外”的“人设”从而使其成为资本套现的符号性“商品”。
    2. (2) 下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的认识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B .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 . 流量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数据层面反映了市场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 D . 流量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相矛盾时,就必须服从正能量。
    3. (3) 不为“流量”遮望眼,关于文艺工作者具体做法,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不为“流量”遮望眼,应该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基本功。 B . 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增加综合素养的储量、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强化“剜烂苹果”的胆量、扩大社会影响的总量。 C . 文艺工作者要善于辨识虚假流量、有害流量,并从专业出发“贬劣”,揭开其假面。 D . 文艺评论工作者既要坚守文艺批评的审美理想,又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不断凸显文艺评论的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让正能量具有高流量。
三、古代诗文阅读(18分)
  •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②翻教授:反复教育。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到千山万壑大树参天,处处可闻杜鹃的啼叫,这就是友人将去的蜀地之景。 B . 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 C . 颈联是写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借此来想象友人到任后的生活。 D . 尾联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请诸鲁,如鲍叔之言。施伯谓鲁侯曰:“勿予。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将杀管仲。鲍叔进曰:“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①宥(yǒu):宽恕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鲍叔为宰,

      辞:道歉

      B . 君有惠于臣

      加:增加

      C . 是以于死

      濒:接近

      D . 是君与寡君之贼

      比:并列

    2.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A .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B .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C .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D .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 . 齐恒公认为管仲当年射中自己,就应该处死他。 C . 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 D . 鲁君听了鲍叔牙的话,不敢得罪齐国,最终把管仲用木笼装着交给了齐国。
    4. (4) 将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 7. 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多时,只见施恩从里面跑将出来,看着武松便拜。武松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个治下的囚徒,自来未曾拜识尊颜。前日又蒙救了一顿大棒,今又蒙每日好酒好食相待,甚是不当;又没半点儿差遣,正是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施恩答道:“小人久闻兄长大名,如雷灌耳,只恨云程阻隔,不能够相见。今日幸得兄长到此,正要拜识威颜;只恨无物款待,因此怀羞,不敢相见。”武松问道:“却才听得伴当所说,且教武松过半年三个月,却有话说。正是小管营要与小人说甚么?”……施恩道:“既是村仆说出了,小弟只得告诉。因为兄长是个大丈夫,真男子,有件事欲要相央,除是兄长便行得;只是兄长远路到此,力气有亏,未经完足;且请将息半年三五个月,待兄长气力完足,那时却对兄长说知备细。”

    武松听了,呵呵大笑道:“管营听禀,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nüè)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何况今日!”施恩道:“而今且未可说。且等兄长再将养几时,待贵体完完备备,那时方敢告诉。”武松道:“只是道我没气力了。既是如此说时,我昨日看见天王堂前那个石墩,约有多少斤重?”施恩道:“敢怕有四五百斤重。”武松道:“我且和你去看一看,武松不知拔得动也不。”施恩道:“请吃罢酒了同去。”武松道:“且去了回来吃未迟。”

    两个来到天王堂前,众囚徒见武松和小管营同来,都躬身唱喏(rě)。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惰了,那里拔得动。”施恩道:“三五百斤石头,如何轻视得他!”武松笑道:“小管营,也信真个拿不起?你众人且躲开,看武松拿一拿。”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众囚徒见了,尽皆骇然。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武松双手只一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回过身来,看着施恩并众囚徒,武松面上不红,心头不跳,口里不喘。施恩近前抱住武松便拜道:“兄长非凡人也!真天神!”众囚徒一齐都拜道:“真神人也!”

    1. (1) 文中三个划线句,分别写出了武松 的性格特点。
    2. (2) 读选文结尾,请说说为什么施恩和众人都称武松是“天神”呢?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城里的树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然而在城市,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文/连亭,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从第②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树给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2. (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3. (3) 出院时,作者“很舍不得那树”,请根据⑦~⑨段内容概括其中原因。
    4. (4) 纵观全文,说说为什么“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五、语言表达(8分)
  • 9.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通知已于2021年9月1日施行。为了进一步推动政策的落实,学校开展了一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落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请你从不同角度分三条表述。

  • 10. 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出台,玩游戏的学生大大减少,学习状态有所改善。但是班上还是有部分同学沉迷网络游戏,请从“中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的意义”方面,劝一劝他们,帮他们走出游戏世界。(100﹣120字)
六、写作题(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曾国藩曾说:“用功辟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功夫做事就好比挖井取水,与其同时挖好几个井但都挖不到泉水,还不如只守着一口井一直挖下去,用尽全力挖到井水,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深井思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也需要有“深井思维”。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要在某方面获得成功,那就需要在这个行业里持续深耕细作,不能左顾右盼。

    请结合材料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