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你选出来)
  • 1. 从古代的“同窗”“同门”“同席”“同砚”到今天的同学、学友、书友、学长、校友,这些社会关系的确立都是基于(    )
    A . 血缘关系 B . 业缘关系 C . 地缘关系 D . 法律关系
  • 2. 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是社区的居民,是商场的消费者,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师的学生等。这表明(    )

    ①每个人拥有多重身份

    ②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③社会关系复杂多样,影响正常生活

    ④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身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叔本华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下列名言和诗句与此寓意一致的是(    )

    ①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4. 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下列同学的做法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①明明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②东东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③波波周末去网吧通宵玩游戏   

    ④凡凡关注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5. 近两年,牡丹江市电商行业发展迅速,2021年1-7月,牡丹江市网络零售额实现15.25亿元,同比增长10.67%;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03亿元,同比增长16.54%;全市通过淘宝(天猫)参与直播的商品实现网络零售额977.8万元,实现网络零售量411.1万件。这些数据告诉我们(    )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②网络为产品销售提供新平台

    ③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   

    ④发挥网络优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6. 围绕下图漫画,同学们纷纷发表观点,其中你赞同的是(    )

    ①网络弊大于利,要远离网络   

    ②沉迷网络,危害身心发展

    ③未成年人年龄小,沉迷网络很正常   

    ④预防沉迷促成长,合理用网要牢记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
  • 7.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环境管理、网络沉迷防治、网络欺凌及侵害的预防和应对等作出全面规范。这旨在(    )
    A . 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便利 B . 让未成年人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 C . 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D . 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
  • 8. 2021年8月10日,益阳一男子刘某斌以公安机关名义在网上辱骂群众,益阳市公安局资阳分局依法对刘某斌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该案例带给青少年的警示有(    )

    ①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②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③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④要遵守道德法律,做负责任的网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9. 2021年9月1日,为倡导全社会共管共治网络谣言,共建共享网络文明,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绝不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响应该倡议,应做到(    )

    ①辨析网络信息,不造谣、不传谣   

    ②积极举报发布谣言的行为

    ③关注官方信息,积极辟谣   

    ④对网络信息不加辨别,随意转发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10.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强制性措施又有非强制性手段。以下属于强制性措施的是(    )

    ①法律   

    ②道德   

    ③纪律   

    ④风俗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11.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仍时有发生。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这意味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和号召,而是已经成为生效的法律条文,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止食品浪费只能依靠法律手段   

    ②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③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④该法为人们节约粮食提供行为规范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2. 行人“见缝插针”,乱穿马路;非机动车逆向行驶,横冲直撞;为了节省时间,随意“跨栏”……这是国内很多城市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一真实写照体现出(    )
    A . 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 B . 部分公民规则意识淡薄 C . 我国交通秩序混乱不堪 D . 我国的交通设施严重落后
  • 13. 2021年9月17日,盐城市公安局发布信号灯和电子警察路口公告,在18个路口增加设置38套智能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对违法停车、不礼让行人、禁限行、不按规定系安全带、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并予以处罚。此举(    )

    ①有利于强化公民的规则意识   

    ②能够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规范公民不守规则的行为   

    ④是缓解违规现象的唯一手段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下图漫画中嘲笑他人的同学(    )

    ①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   

    ②没有做到尊重他人

    ③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④损害他人人格尊严,是不正确的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5. 《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    )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④文明有礼可以提高个人法律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6. 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以下用语不贴切的是(    )

    ①请人批评,要说“赐教”   

    ②请人帮助,要说“拜托”

    ③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④麻烦别人,要说“包涵”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7. 中国人民银行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八家机构签订信息采集合作备忘录,对法院判决后有钱不还的人,实施出入境、银行贷款限制等信用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由此可知(    )

    ①不讲诚信就会处处碰壁

    ②诺言很难实现,不要对人许下诺言

    ③信用惩戒是治理失信现象的重要举措

    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8.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旷课、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规定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沾染上这些行为(    )

    ①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②会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③必然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④触犯刑法,定会受到刑罚处罚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 19. 某地机场一航班下客过程中,李某擅自打开飞机左3号门,并将应急滑梯放出,直接导致后续航班调换飞机执行,李某因此被处以行政拘留13日的处罚。李某的行为(    )

    ①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轻微   

    ②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③表明其法律意识淡薄   

    ④是无视规则的表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0. 某班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下案例:

    12岁,小宇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受其影响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

    13岁,他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经常小偷小摸,还向低年级同学索要财物。

    14岁,他与混混小峰拦路抢劫,并把别人打成重伤。经法院审理,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2年。

    上述案例警示我们(    )

    A .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 B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 . 罪孿本自微未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D . 良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60分)
  • 21. 走进社会生活

    材料一:“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是社会。”参加研学旅行,我们学会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参加模拟法庭活动,我们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越来越多样的社会交往形式,让我们不断感受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

    材料二:某地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各校的中小学生也参与到“争创文明城市”的热潮中。学生们走上街头,参与环保行动、宣讲卫生知识等,为家乡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引来路人的驻足与称赞。

    材料三: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网络上如“保持喉咙黏膜湿润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病毒”、“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等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多人对自己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凭空想象肆意编造并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材料四:2021年3月12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规定,明确了39类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

    1. (1) 结合材料一,请分析“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从亲社会的角度,谈谈学生参加“争创文明城市”活动对于自身的意义。
    3. (3) 材料三反映了网络中存在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何危害?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请谈谈你对国家上述举措的认识。
  • 22. 强化规则意识
    1. (1) [明确秩序]观察下图漫画:

      上述漫画分别体现了哪方面的社会秩序?

    2. (2) 围绕上述漫画,小秦同学发表了以下评论: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所学,请你分析小秦所说的作用。

    3. (3) [明晰道理]以下为小波同学制作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前世今生”发展轨迹图:

      从上述《条例》的发展轨迹图中,你能感悟出什么道理?

    4. (4) [观点辨析]《条例》规定:驾驶人或者搭载人未佩戴安全头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警告,可以并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对此,小明发表观点说:《条例》的出台严重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应当予以废除。

      运用所学知识,请你纠正小明观点中的认识误区。

  • 23. 提升道德素养
    1. (1) 材料一:在学校里,部分学生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时有发生,如课堂捣乱,随意说话;给老师起侮辱性绰号;在校园遇见老师不问好……针对此现象,有专家指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关键。

      结合所学,请你分析材料中划线句子的合理性。

    2. (2) 材料二:近年来,深圳、天津、河北、杭州、武汉、西宁、银川等约40省市出台修订或审议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让文明行为者得到更多鼓励激励,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成为一大亮点。

      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

    3. (3) 材料三:2021年10月15日,2021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主题展开幕式暨北京主题日活动在京举办。展览以“讲好诚信故事弘扬诚信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近30个企业和个人诚信典型的做法和成效,总结推广以诚信强根基、以诚信谋发展、以诚信创一流的经验,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将诚信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①联系教材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诚信兴商”的理解。

      ②“讲好诚信故事弘扬诚信文化”我们青少年该有怎样的行动?

  • 24. 树立法治意识
    1. (1) [案例剖析]2021年3月8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高空抛物罪案。被告人孙某(男,24岁)因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知:孙某的行为属于①行为,该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②

    2. (2) [行动思考]某机场二十余名乘客因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没及时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赔偿而情绪失控,冲入跑道逼停飞机,上演了“拦机维权”的闹剧,后公安机关根据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对领头乘客处以治安处罚。

       “拦机维权”被处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3. (3) [合理建议]以下是某校八年级学生对当地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调查统计:

      原因

      父母吵架、离婚或单亲,留守儿童管束不严

      通过媒体接触大量凶杀、暴力、色情等信息并模仿

      一时冲动

      结交不良少年并被胁迫

      比例

      75.27%

      40.35%

      20.23%

      30.27%

      结合调查中展示的原因,请你围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从不同角度作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