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2. (2) 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颍《黃鹤楼》
    3. (3)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 (5) 知人者智,。 (《道德经》)
    6. (6)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垓下歌》)
    7. (7) 刘桢《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

      。”

    8. (8) 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两句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随着万物互联的5G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B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 . 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 D . 三坊七巷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对宇宙的想象。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屈原的“天问”到王勃的“天高地迥①(A. qióng B. jiǒng),觉宇宙之无穷”,这些浪漫想象背后,yùn(A.酝B.蕴)酿着的是一种求索的渴望,一种梦想的力量。4月24日,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A. 揭晓B. 揭穿)——“天问”。 专家表示,“天问”出自《楚辞》。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深空的决心和毅力。深空探测永无止境,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乙  (A.守旧如常 B. 薪火相传),持续奋斗。

    1. (1) 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2. (2) 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3. (3)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三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易于吸引广大群众               ②便于接受和传播

      ③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A . ③②① B . ①③② C . ②③① D . ③①②
二、阅读(70分)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                       (乙)钱塘湖春行

    王湾                                白居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领联意为“潮水涨满,两岸江水齐平,江面开阔,行船把帆高悬"。 B . 甲诗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 C . 乙诗描写了早春的明媚风光,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D . 乙诗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 (2) 乙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请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纡曲:迂回曲折。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王命急宣 或: ②属凄异 引:

      ③至峡口百里 许:其一也 此: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B .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C .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D .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冷冷不绝。

    4. (4) 乙文中的“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这句话,与《三峡》一文中的哪些句子意思相同?请简要分析二者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的松针

    徐立新

    ①松树在故乡的山上有很多,年少时的我,总希望它能越长越大,树上的松针能越来越多。

    ②松针,我们也亲切地称它为“松丫毛" ,即一根根长在松树枝丫上细细长长的毛。松针一老,就会变黄,变得十分柔软,风一吹,雨一打,便悄无声息地纷纷飘落到地上。将它用竹耙收集起来运回家中,即可直接当做饭或取暖的燃料。

    ③每年秋冬是松针落得最多的时候,一夜较大的秋风或冬雨后,山上便出现一片金灿灿的黄,一根根松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待着人们的到来。

    ④第二天,天刚微亮,乡人们便齐刷刷地带.上竹耙、绳子、扁担, 争先恐后地奔向山上,去耙松针。

    ⑤最先到达的,会立即展开“圈地运动”,占领一大块松针最多的地方,然后用竹耙耙出一个大圈,以此向外表明,圈内的松针已经被人认领了。

    ⑥当时,我和弟弟、妹妹的年纪都还小,奔上山的速度总是要慢成年人半拍,只得去松针不是特别多, 无人圈定的地方耙。

    ⑦山中很冷.我们要一耙耙地将散落在地上的松针聚拢起来驱成团,赶成堆,聚成垛。之后,父亲会将它们捆在一起,一担担地挑回家中。

    ⑧干活终究是累的,尤其是空着肚子,但穷人家的孩子都特别懂事和勤劳,根本不用父母催促,手中的竹耙会一直不停下来。遇到的松针越多, 干得越起劲,直到体力不支,才想起未吃早饭,盼着送松针回去的父亲能快些带点吃的来。

    ⑨父母自然是心疼孩子的,送回几担松针后,父亲带来一个装着热粥的保温水瓶,然后选择一个避风处,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从水瓶中倒出稀饭,让我们就着腌菜,趁热赶紧吃。有时,还额外加一碟炒鸡蛋,那美味终生难忘。

    ⑩那时,农村做饭、炒菜都是大锅大灶,一年到头需要很多的燃料。和其他燃料相比,松针有很多优势;它燃点很低、烧起来时火力猛。我曾无数次看着灶膛里正在燃烧的松针,感受它给予我的温暖。

    ⑪松针烧完后,留下的草灰极少,不占空间,正因为如此,乡人们对它都有一种特别的爱。

    ⑫父亲也常对我说,做人、做事要像松针一样,要积极,有激情,一点就着,又不给别人添负担和麻烦。

    ⑬看着堆放在家门口的松针,不怕没柴火烧了,父亲有种说不出的心满意足!而住在圩区的人,则特别羡慕我们,他们常因没燃料柴火而苦恼不已。

    ⑭松针对我家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跟妹妹、弟弟都在读书,那时尚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特别大。为了增加收入,父亲还把松针挑到镇上去卖。因此,几乎秋冬季节的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早出晚归去山上耙松针。有时夜里没有风和雨,落在地上的松针就特别少,耙起来很费劲。

    ⑮耙松针,是一项苦差事,且重复、乏味、无趣,但能为家里分担压力作些贡献,我并不觉得苦,反而很是自豪,心怀感恩,这项劳动也成了我少年时代坚持去做的“必修课”。

    ⑯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学有所成,远离了故乡,老家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不再有人去耙松针了, 它们便越积越厚,像一块巨大的毛绒地毯,覆盖在故乡古老的山上,似乎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⑰可每每想到松针,我依然会感激不已。普通至极的它,温暖了曾经贫瘠的乡村,温暖了我的少年时代,它落在我的生命里,让我心怀感恩地朝未来奔去!

    (选自《联谊报》2020年4月3日)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见闻串连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B . 第⑤段“圈地运动”的说明,主要是为了表现乡人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够和睦。 C . 父亲常对我说,做人、做事要像松针一样,要积极,有激情,一点就着。 D .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出“我”对松针的喜爱,流露出“我"对年少生活的怀念。
    2. (2) 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松针的特点。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山中很冷,我们要一 耙耙地将散落在地上的松针拢起来,成团,成堆,成垛。之后,父亲会将它们在一起,一担担地回家中。(赏析加点词语)

      ②像一块巨大的毛绒地毯,覆盖在故乡古老的山上,似乎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 (4) 文章以“故乡的松针”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5. (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范周

    ①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城社会群体历经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代表性符号,是其思维方式、信仰风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练表达。保护好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就是保护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②在当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首先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达40个,均位居世界第一。如此巨量的文化符号,只有在为人认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③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需要做好转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与未来的,其背后不仅具有可融入时代发展的精神价值,还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发挥出一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大受市场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明证。另外,相对于文化遗产本体的不可移动性,符号化的文化不仅易于为人理解,更易于传播,有助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与城外文明的交流。

    ④古人往往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并论,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最为朴素贴切的注解。人们常常在旅途中与民族文化符号不期而遇,但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使其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仍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⑤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首先要守住安全红线,强化保护为先的理念。所谓“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并不是要厚古薄今,而是强调要尊重史实,加强保护。就文化遗产地旅游而言,必须杜绝生态环境过载,制造伪文物假遗址,“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行为。我们不仅要严格保存和维护空间维度上的文化遗迹,更要保证民族文化符号的原真性,避免一切以商业效益为出发点的误读、曲解和盲目的旅游开发行为。

    ⑥加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保护还要积极寻求其与文化旅游市场的链接点,将其打造成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名片。这需要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挖掘甄别造用于文旅市场利用的符号元素,进而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提炼、强化符号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此外,还应重视建设现代文旅立体传播矩阵。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好民族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以扩大传播影响力。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先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解说,然后点明保护好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 B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和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都位列世界首位。 C . 民族文化符号仅仅是历史的,要保证其原真性,因此“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D . 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
    2. (2) 文章第②段能否与第③段调换位置?请简要分析。
    3. (3) ⑤⑥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论述“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请简述。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南昌10月11日电记者从江西省文明办获悉,江西日前发布诚信“红黑榜”,其中20家企业荣登“红榜”,14名自然人与7家企业登上“黑榜”。荣登此次“红榜”的为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据悉,除已有政策外,江西省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

    材料二:“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妻子说:“你在家呆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材料三: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

    材料四: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

    1. (1) 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恰当的新闻标题。
    2. (2) 阅读材料二材料三,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述出来。
    3. (3) 阅读材料四,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 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 9. 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1. (1) 填空题。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 ;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的英雄们。

    2. (2) 下面是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摘录的一则“鲁滨逊日记”:

      五月四日。出去钓鱼,但没有钓到一条我敢吃的鱼,当我感到十分厌倦,正要离开的时候,却钓到一只小海豚。我所用的长长的钓丝,是用绳纰pī搓成的,只是没有钓钩。可是我还是经常钓到足够的鱼来吃。我把它们晒干了吃。

      ①在这则日记中,鲁滨逊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②结合原著,说说鲁滨逊在逆境中的“自勉自慰"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名著经典,就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