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第...

更新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1高二下·湛江期末) 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 . 强化礼乐制度 B . 巩固宗法制度 C . 促进民族交流 D . 控制地方诸侯
  • 2.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等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 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 .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 . 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 D . 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 3.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 . 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 .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 .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 4. 下图为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主要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一文物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 商朝内外服制 B . 西周社会状态 C . 春秋争霸战争 D . 秦朝统一全国
  • 5.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    )
    A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 . 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 C . 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 . 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 6. 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代(    )

    A . 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 . 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 . 官僚政治的运作方式 D . 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 7.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 . 维护皇权尊严 B . 弘扬儒家思想 C . 废除宗法制度 D . 取消分封制度
  • 8.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    )
    A . 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 . 州刺史权力的增大 C . 察举制选官的扩大 D . 中央控制区域萎缩
  • 9.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门阀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 B . 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C .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 .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 10. (2021高二下·洮南期末) 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
    A .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 .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 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 . 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11. 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
    A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 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 . 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 .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12. 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    )
    A . 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 . 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 .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 . 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 13. 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    )
    A . 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 B . 公民政治制约社会观念 C . 人文精神影响女像柱塑像 D . 追求房屋柱式的装饰美观
  • 14. 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集于一身。这反映出(    )
    A . 雅典民主发展 B . 斯巴达的独裁 C . 罗马走向帝制 D . 法兰克的分裂
  • 15.   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 . 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 . 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 . 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 16. (2019高一上·厦门月考) 某学者这样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表明,该宪法( )
    A . 是各大党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B . 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 C . 使共和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 D . 解决了法国不同阶级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出自人教版《历史地图册》等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中的有关地方行政机构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中央决策方式”,自拟论题并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0.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两种政治体制。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