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7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计50分。)
  • 1. 西周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而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见表):

    类别

    阶层

    学士

    百家学者

    策士

    政治家、说客

    术士

    专门技能者

    食客

    形形色色人才

    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传统贵族的没落 B . 平民地位的上升 C . 学术文化的繁荣 D . 富国强兵的需要
  • 2. 自从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度以来,郡国向朝廷主要推举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突出的人,而地节三年,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儒学伦理影响加强 B . 选才标准取决于皇帝 C . 察举制度弊端渐显 D . 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
  • 3. 东汉政府规定武陵蛮族大口每年输布一匹,名为“賨布”;巴郡蛮君长每年缴纳二千零十六钱,三年出“义赋”一千八百钱,民户每年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板楯蛮输賨钱,每口四十;哀牢夷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这表明东汉时期(    )
    A . 民营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B . 赋税制度具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性 C . 西南地区自耕农经济繁荣 D . 租调制覆盖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4. 下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该作品(    )

    A .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 B . 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 C . 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 D . 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
  • 5. 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这一现象(    )
    A . 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 B . 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 C . 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D . 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
  • 6. 元代初,朝廷委派中书省官员分赴各地处理军政事务,行使中书省权力。行省管理地方事务,无所不包,权力甚大。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如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中央授权。这些规定旨在(    )
    A . 降低行省等级规格 B . 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C . 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D . 保持行省的独立性
  • 7.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四乡农家已精于机丝绫绸之业,江苏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农家都以绫绸为业。明末盛泽镇盛况空前,“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这一盛况主要反映(    )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 . 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C . 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D . 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 8. 早在明代,江南小说曲本出版已颇盛。南京书坊即已大量印刷此类读物,著名书坊如唐氏富春堂、世德堂、广庆堂、文林阁、陈氏继志斋等,都印行小说曲本,并延请建阳、徽州工匠,为所印之书镌刻插图。小说曲本的流行(    )
    A .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B . 得益于活字印刷的普及 C . 折射出文人雅士的喜好 D . 反映了官营书坊的兴盛
  • 9.   1840年6月,英军从广东水域出发,攻陷定海,兵临天津海口,仅花了35天;而清军呢,道光帝在1841年1月虎门沙角、大角之战前后增兵广东,但在4个月后才有一次弱小的攻势。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海军实力强大 B . 中英综合国力的差距 C . 清军调兵速度迟缓 D . 中英的文化观念差异
  • 10.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 B . 封建迷信思想逐步瓦解 C . 对孔子评价标准转变 D . 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
  • 11. 下表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办报情况,这反映了(    )

    报刊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备注

    《群众》

    1937年12月

    汉口

    宣传共产党抗战方针政策,报道战绩

    《新华日报》

    1938年1月

    武汉

    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报道两党抗战事迹

    《战时青年》

    1938年1月

    武汉

    报道国内外形势、救亡运动等

    A . 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B . 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 C . 中共意在增强民众抗战意识 D . 国共两党抗战路线趋于一致
  • 12.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对民族工商业实行“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将这一政策调整为“限制和利用”,提出发挥工商业的积极性,同时警惕它的消极性,将其逐步转化为国家经济。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B . 体现了中共经济政策的摇摆 C . 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 13.   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 经济战略符合国情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 . 国民经济的恢复
  • 14.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说明中国(    )
    A . 坚持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 改善了与西方各国的外交关系 C . 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15.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将其发展为十六字方针。这一变化(    )
    A . 意在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B . 体现出政协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C . 赋予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利 D . 缓和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 16.   1991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上述言论表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B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 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
  • 17. 我国杂交水稻陆续在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到2011年为止已有200万公顷以上,杂交稻种子每年总需求量在2.5万吨以上,市场总规模达6亿元左右,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杂交水稻在全球得到了推广种植 B . 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C . 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D . 杂交水稻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 18. 根据罗马法,罗马的婚姻早期分为“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在“有夫权婚姻”制度下,她的全部财产绝对的属于丈夫所有。“无夫权婚姻”实行“分别财产制”,妻子可拥有对其财产的管理、处分权。到查士丁尼时期,后者则成为唯一的婚姻形式。以上变化源于(    )
    A . 婚姻扩大了罗马统治的基础 B . 罗马法保障范围扩大 C . 罗马女性法律地位逐渐提高 D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19.   1784年,英国首相小皮特在乔治三世支持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创政府借“诉诸选民”的方式支配议会的先例。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 强大的君主专制得以保留 B . 君主立宪制度在不断完善 C . 议会权力中心地位遭削弱 D . 分权与制衡原则未被践行
  • 20. 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之间的交换。据表可知(    )

    表    新旧世界主食作物种类(单位:百万卡路里/公顷)

    美洲主要作物

    旧世界主要作物

    玉米

    7.3

    稻米

    7.3

    马铃薯

    7.5

    小麦

    4.2

    甘薯、山药

    7.1

    大麦

    5.1

    树薯

    9.9

    燕麦

    5.5

    A . 人类世界的经济生活得以丰富 B . 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 . 美洲人口由于物种交换而增加 D . 旧世界的饮食结构进一步完善
  • 21. 有学者认为,伊比利亚海外扩张的先驱者绝对不是“文艺复兴人”,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代的人描述为一个刚硬、虔诚、具有骑士品质的苦行者,而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据此推知,新航路的开辟(    )
    A . 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B . 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动力 C . 正值西方社会价值观转型 D . 得到英国王权的大力支持
  • 22. “牛顿的物理学是结构性的与机械性的,可用‘时钟’为譬喻:宇宙是一个奇妙的大机器,经由可以测知的零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这说明,牛顿的物理学(    )
    A . 阐述了绝对时空的观念 B .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C . 引发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D .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 23.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所谓认识,只有对自身的认识可言……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由此可知,该作品(    )
    A . 体现了对人性价值的追求 B . 追求浪漫主义的理想生活 C . 深刻剖析了社会生活本质 D . 凸显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 24. 苏联一位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联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建立集体农庄 C . 大力推行粮食税 D . 实施一五计划
  • 25. 下图是一幅苏联漫画。该漫画表明(    )

    (口袋上的文字为“北约”)

    A . 北约成员国丧失独立的外交 B . 北约成为美国意识形态扩张的工具 C . 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北约 D . 马歇尔计划推动西欧经济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代政府向瘟疫发生地区派遣医官巡视灾情,并由惠民药局免费散发药物。万历九年,交城县“自春徂夏大疫,至有举家毙绝者。知县吴腾龙集医于惠民药局,施药活之”。万历三十九年、四十年疫厉甚行,大人小儿多患,保德州知州胡楠设局延医施人参败毒散及二圣救苦丹,全活者甚众,建药王庙祭祀之。清代没有设立惠民药局,但在瘟疫发生之后,官方也会设立临时性场所遣医施药。这些地方医疗机构各地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流于形式,所以灾情来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摘编自鲁从阳、毕素华《我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当晚,毛泽东在读罢这则通讯后,心潮起伏,兴奋不已。7月1日清晨,他激情赋诗:“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摘编自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战“疫”情志——再读<七律二首·送瘟神>》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功的意义。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到达北美的移民不仅把英国传统发扬光大,而且最终促使北美殖民地走上自治之路。相对于旧世界的种种阻碍,自由精神在北美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励,并成为反对权威和专制、争取自治和创造的基础。如果说英格兰村镇地方自治的习惯,为北美移民立足新大陆奠定了基础,议会制度则赋予了殖民地维护政治权力的主体意识和制度保障。独具北美特色的议会制度在行政和管理上趋向专业化、职业化,为造就本地政治精英,强化自制能力和自信提供了舞台。而作为清教徒政治道德思想核心的圣约思想,其包含的独立自主、个人主义和限权要求,将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结合起来,为乡镇和殖民地自治注入了宗教基因。

    ——摘编自张骏《美国社会自治传统探源》

    材料二:清末地方自治是由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被清政府肯定和推行的一次近代化运动。一方面,在民族危机深化和传统专制政体的弊端之下,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争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维护本阶级利益。另一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困窘的财政状况令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时捉襟见肘,而地方自治是用“地方之款办地方之事”。与此同时,清政府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之下,被迫接过地方自治旗号,也并非为赋予人民参政议政权利,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为协调政府与社会关系,以官办自治形式,巩固其专制政权。由于它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加之倡办者的失策,这次运动未能完全达到立宪派的预期目的。辛亥革命后,各地的地方自治大都名存实亡。

    ——摘编自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与清末地方自治的主要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地方自治。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

    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

    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罗马

    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 29.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元代的法制紊乱和元末战乱给明朝留下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朱元璋只有启用法律这个工具,以稳定初来乍得的江山。明以前的《唐律》等法典的体例以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等为篇名,《大明律》则分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的君臣们着手制定了许多经济法规。诸法合体是中华法系的典型特点之一,但《大明律》显然不拘泥于此。其《名例律》相当于现代法典的“总则”;《吏律》相当于现代的人事管理及职务犯罪法律;《户律》相当于民法及经济法;《兵律》属专门的军事法律;《刑律》明显是一部完整的刑法,其中“诉讼”已具有现代诉讼法的雏形。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大明律》制定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与前代法典相比,《大明律》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