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57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 .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 .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C .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 2. 下图是某学者经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 . 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 . 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 3. 春秋前期,盟哲(结盟立的)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    )
    A . 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 B . 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 C . 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 D . 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
  • 4. 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
    A . 阶级立场的迥异 B . 治世理念的分歧 C . 道德修养的高低 D . 所处时代的不同
  • 5. (2022高二下·大庆期末)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 .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6.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股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
    A . 普遍推行郡县制 B .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 恢复宗法分封制 D . 用权术驾驭大臣
  • 7. 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特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 . 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 . 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 . 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 . 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 8. 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西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 .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 9. 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 . 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 . 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 . 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 . 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 10. 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发展缓慢 B . 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 . 社会动荡分裂 D . 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 11. 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背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 . 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 . 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 . 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 12.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 . 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 . 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 . 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 13. 下表是隋唐时期户数统计表,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隋唐时期户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多万户

    唐太宗贞观初年

    200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18万户

    A . 隋炀帝时期户口数可能有夸大 B . 唐朝前期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C . 天宝年间户数为唐朝人口顶峰 D . 两税法推动玄宗时户数激增
  • 14.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
    A .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 . 政治制度的导向 C . 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 . 门阀势力的衰弱
  • 15.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两税法广泛推广 C . 落钺割据的出现 D . 均田制受到破坏
  • 16.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
    A . 文化气派的宏大 B . 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 . 社会控制的松弛 D . 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 17. (2022·抚顺模拟)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 . 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 . 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 . 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 18. (2022·房山模拟) 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 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 . 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 . 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 . 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 19.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 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 .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 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 20.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下图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 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 B . 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C . 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 D . 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
  • 21. 书肆(古代书店兼刻书作坊)晚唐以前多集中于洛阳、长安,固定于市,销售对象多为士大夫阶层。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街市中书肆日盛,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
    A . 赚版印刷术推广 B .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 . 文化重心的南移 D . 科举考试范围扩大
  • 22. 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果,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集”。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 . 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C . 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 . 土地种植结构失衡
  • 23.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兼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推断元杂剧(    )
    A . 旨在宣泄文人不满情绪 B . 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 蕴含儒家济世精神 D . 塑造英雄形象
  • 24. 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    )
    A . 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 B . 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 . 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 D . 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共52分)
  • 25.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那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录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那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那政,纠举弹勃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候,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鄂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 26.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唐代亲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纯、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屈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底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原因。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地理分布表

    北方

    人数

    南方

    人数

    西汉

    东汉

    北宋

    南宋

    西汉

    东汉

    北宋

    南宋

    陕西

    22

    73

    261

    63

    6

    80

    江苏

    23

    13

    92

    97

    49

    241

    直隶

    21

    28

    223

    212

    7

    128

    浙江

    2

    14

    34

    84

    136

    258

    山西

    10

    16

    182

    141

    17

    56

    安徽

    3

    24

    21

    53

    38

    199

    河南

    39

    170

    219

    324

    37

    123

    江西

    1

    2

    7

    81

    83

    204

    山东

    61

    57

    97

    156

    13

    93

    湖南

    0

    2

    2

    12

    12

    27

    甘肃

    10

    17

    53

    19

    23

    23

    湖北

    7

    11

    29

    19

    14

    76

    奉天

    0

    0

    3

    0

    0

    0

    四川

    4

    26

    12

    93

    71

    57

    内蒙

    3

    1

    0

    0

    0

    0

    其他

    0

    3

    6

    100

    98

    179

    总计

    166

    362

    1038

    915

    103

    503

    总计

    40

    95

    203

    539

    501

    1241

    注:其他包含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

    ——摘编整理自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

    提取表格中历史人物空间分布信息,指出其分布特征,并加以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