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7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
  • 1. 自20世纪20年代起,考古学家对四川三星堆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其中,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风格颇多不同。由此可知,三星堆文明(    )
    A . 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B . 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的特点 C . 青铜铸造技术超越中原地区 D .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 2.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世纪晚期,秦灭巴国,置郡,下设11个属县,保留巴族和其他大姓首领的部分权力,以“君长”“渠帅”的名义,让他们主管派遣公差、徭役等事务。这一举措(    )
    A . 为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 B . 保留了传统的分封体制 C .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3. 据研究,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多数为非儒家;汉武帝广求贤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贫士,只要他们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汉代治国理念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B . 汉代三教合一的趋势已经显现 C . 儒家思想并未成为汉代主流思想 D . 百家争鸣在汉代重新得到恢复
  • 4. (2022高二下·吉林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5.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绵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 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 . 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 C . 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 . 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 6. 下表为宋代赋税收入(万贯)(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年代

    赋税总入

    农业二税

    百分比

    茶、盐、酒、商等税

    百分比

    997年

    3559

    2321

    65%

    1238

    35%

    1021年

    5723

    2762

    48%

    2936

    52%

    1077年

    7070

    2162

    30%

    4911

    70%

    据此可知,宋代(    )

    A . 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 B . 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 C . 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D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
  • 7.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 迎合市民阶层需求 B .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 . 宣泄文人不满情绪 D .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 8. 下表是从元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事件列举,以下事件及其后续处理能说明封建王朝中央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 . 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 . 遏制了荷兰的扩张 C .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D . 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 9.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为209万英镑,但在1848-1852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却降至166.4万英镑。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作用 B . 鸦片贸易影响了中国人的购买力 C . 太平天国影响外国商品的销售 D . 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
  • 10.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中国的一次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里“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指的是(    )
    A . 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 B . 革命派掀起革命活动 C .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D . 保皇派努力维护皇权
  • 11.   1903年的北京,某茶馆有四位中国茶客在聊天。甲说:“我办了一个机器磨坊,官差经常来要钱。”乙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听过光绪皇帝的讲话。”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曾和官兵一起血战洋鬼子。”丁说:“我儿子现在还驻守在大沽炮台,保护咱北京城呢。”四人中,说话不实的最有可能是(    )
    A . B . C . D .
  • 12. 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B .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 .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 13.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 实现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目标 D .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 14. 20世纪30年代,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经济学界流行,并得到国民政府的热烈响应。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民国政府于1935年制定《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对金融、重工业、铁路等交通运输业的建设。该统制经济思想(    )
    A . 加速了国民大革命进程 B . 不利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 D . 适应了内忧外患的国情
  • 15. 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一书中记载: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年中,日本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的陆军,平均每年占总兵力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能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B . 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C . 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D . 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 16. 陈毅元帅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粉碎了敌人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 .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 . 一举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 17. “一五”计划规定,在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427.4亿元中,农林水利等为32.6亿元,占7.6%,工业部门为248.5亿元,占58.1%,其中轻工业占工业总额的11.2%,重工业占88.8%。这反映了该时期党和政府(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B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改造 C .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 18.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转变反映出我国(    )
    A . 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B .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 . 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 D .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9. “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如果不存在从中世纪以来就形成的东西方贸易失衡及其对东方商品的强烈需求,西方绝不可能在15世纪里发动地理大发现。”这句话表述的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 B .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 . 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D . 科学技术发展支持新航路开辟
  • 20. (2022高一下·宣城期中) 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1404-1472)认为,人只要拥有足够的胆量,是可以战胜命运的;人不是生来虚度光阴的,而是应当积极地创造丰功伟业。同时代的意大利学者费其诺则主张人可以通过沉思默想的“出世”生活使自我提升,从而与上帝沟通。他们都强调(   )
    A . 反对禁欲 B . 政治启蒙 C . 追求财富 D . 人文精神
  • 21. 对下面年代尺体现的主题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C . 欧美国家民主化进程 D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
  • 22. (2022高一下·揭西期末)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是(    )
    A .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天才设想 B .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 C . 批判继承了19世纪优秀的思想成果 D . 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 23. 下表是1870年与1913年,各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    )

    时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22%

    10%

    9.7%

    8%

    1913年

    15%

    8%

    13%

    11%

    A . 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B . 美国科技创新仍落后于英国 C . 德国逐渐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 . 英国仍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
  • 24.   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苏联农庄有拖拉机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机械化春耕、播种、收割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71%、54%、44%。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
    A . 制造业围绕农业机械展开 B . 农机普及率占据世界首位 C . 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推广 D . 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25. 依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地图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 B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 . 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 D . 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
  • 26.   1987年苏联与美国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承诺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表明(    )
    A . 美苏停止军备竞赛,冷战结束 B .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分歧消除 C . 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取代 D . 两极格局对抗局势有所缓和
  • 27.   1973年,西方世界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发展停滞。为此,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 . 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B . 进一步强化了凯恩斯主义 C . 普遍推行了自由放任模式 D . 普遍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
  • 28. 下图为1947-2012年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的示意图,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是(    )

    A .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 . 国家干预的加强 C . “福利国家”的建立 D . 社会运动的推动
  • 29.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了。这说明(    )
    A . 二战后两极格局已瓦解 B . 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被取代 C . 欧日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 . 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 30.   1999年,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二十国集团已然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建立,反映了(    )
    A . 全球经济治理法制化进程开始 B . 区域经济集体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D . 发达国家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加强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抗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策略。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的表现,并谈谈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时称“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埃及、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棉花:理解资本主义的最佳作物》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是如何借助棉纺织工业确立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的。
  • 33. 贸易自由主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进程中,也会时常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从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1757年起(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材料二: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年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