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某名人在谈及学生时代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 . 《民报》 B . 《时务报》 C . 《新青年》 D . 《湘江评论》
  • 2.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应写于(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国共合作时期
  • 3. 导致下表中该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1年-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

    时间(年)

    1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注:亿普特≈16.38千克

    A . 成立苏维埃政府 B .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 4. 每一幅历史地图背后都藏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据此回答问题。
    1. (1) 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有( )

      ①是英法实施绥靖政策的恶果

      ②为联军未来反攻保存了力量

      ③使德国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

      ④标志德国法西斯闪电战破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图片展”,同学用到了下图所示的历史图片。对该图片的命名最恰当的是( )

      A . 全面内战爆发 B . 战略反攻揭幕 C . 战略决战开始 D . 解放战争胜利
  • 5. 歌谣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社会的状态。据此回答问题。
    1. (1)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了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拿起铁锤去进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
      A . 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 . 推动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C .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 D . 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 (2) 《八路军军歌》中唱道:“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从歌曲中能够得到的信息有( )

      ①描述了北伐战争时期八路军英勇奋战的场景

      ②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中共领导的军队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④人民军队经历长征等严峻考验越发坚不可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3. (3) 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1937年后,《义勇军进行曲》在各种公开场合频繁出现,成为国共军队中的流行歌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 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 B . 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 C . 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确立 D . 三大战役大大加快全国胜利的到来
  • 6. “一座城市最高的骄傲点不是别的,而是历史。”据此回答问题。
    1. (1) 小丽同学拟设计一项红色研学活动,她选定的以下城市与研学内容搭配正确的有( )

      ①南昌——人民军队的创建

      ②延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③嘉兴——中国共产党诞生

      ④遵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 (2) 能够佐证“武汉是英雄的城市”的史实有( )

      ①双十协定,实现和平建国初见曙光

      ②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

      ③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④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 7.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不能含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发展道路。

    材料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

    1. (1) 写出历史事件①的名称,并概述该历史事件在“民主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2. (2) 写出历史事件②和③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简述新道路新”的具体表现。
  • 8. 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材料二: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兵力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

    ——整理自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
    2. (2)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
  • 9. 书见初心,书见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幸而偶我,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幸而得汝,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林觉民《与妻书》1911年)

    材料二: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1. (1) 结合20纪初的中国局势,说说林觉民觉得“生今日中国是不幸”的原因。
    2. (2) 列举相关史实对材料二所示观点加以佐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