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2-09-27 浏览次数:7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人类文明曙光出现后,亚非地区和西方都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明。对下列文明场景描述合理的是( )
    A . 赞美尼罗河岸空中花园的奇特 B . 感叹两河流域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C . 在印度河流域寻找佛教的起源 D . 在雅典广场阅读《十二铜表法》
  • 2.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行政管理制度仍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 允许土地买卖 B . 重农抑商 C . 实行"连坐法” D . 推行县制
  • 3. 在中世纪的欧洲,西欧农村土地的主要经营形式是( )
    A . 城邦 B . 庄园 C . 行会 D . 教会
  • 4. 以下帝国中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蒙古帝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5. 金属马镫发明后经阿拉伯人传到东欧、东罗马帝国、北欧、西欧等地,这一传播历程充分说明( )
    A . 欧洲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B . 优秀的文明成果必然会得到广泛传播 C . 西欧人是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D . 东方文明传播到西方并产生重大影响
  • 6. 中国银行行徽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清朝
  • 7.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是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 B . 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C . 中国的丝、丝织品由西亚转运欧洲 D . 西域的葡萄、地毯等传入中原
  • 8.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 . 曹操——建立魏国 B . 刘备——派船队到达夷洲 C . 诸葛亮一一“隆中对” D . 司马懿——建立晋朝
  • 9. 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隋朝大运河(    )
    A . 巩固了隋朝统治 B . 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 C . 加强了南北交通 D .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 10.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辉煌。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东汉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②张仲景编著《黄帝内经》,被尊为“医圣”

    ③唐朝发明并推广了生产工具曲辕犁

    ④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以下历史事件共同体现的主题是(    )

    ①昭君出塞

    ②孝文帝改革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回族的形成

    A . 国家统一 B . 民族交融 C . 中外交流 D . 文化昌盛
  • 12.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1. (1) 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3. (3) 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指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日本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 14. 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徐夤《放榜日》

    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是“户口日益增一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参 差十万人家”。

    1. (1) 杜甫诗中“开元全盛日”是指哪一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徐夤诗中描绘的是唐朝哪一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 15.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历史悠久的见证。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 (1) 写出图一疆域范围。为巩固统治,图-时期在地方上采用了什么制度?
    2. (2) 图二与图一相比,主要在哪个方向进行了开疆拓土?为此,西汉政府在外交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图三反映了哪一行政制度?根据图三提供的信息,指出中央设立宣政院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