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82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 1. 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 . 商代青铜制造业十分发达 B . 蜀地青铜技术来源于中原地区 C . 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 2. 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周游列国时也不用带“翻译”;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B . 孔子具有语言天赋 C .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 洛邑雅言是通用语言
  • 3.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 商品经济发展受环境影响 B .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 . 南方冶金技术超过了北方 D . 北方自然经济所占主导地位
  • 4. 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官员贪腐现象消失 B . 税收制度的变革 C .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 士大夫地位提高
  • 5. 明清之际,思想界对旧道统和统治阶级提倡的正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对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更有些学者把目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这说明(    )
    A . 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丧失 B . 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 C . 经世致用思想受到重视 D . 新的社会转型已经出现
  • 6. 以下是广州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比重表,统计数据表明(    )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年份

    比重(%)

    1843年

    100.0

    1846年

    85.2

    1850年

    64.2

    1853年

    28.3

    1857年

    21.25

    1860年

    23.0

    A . 广州茶叶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B . 五口通商影响广州的贸易地位 C .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减慢 D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7.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这说明,当时(    )
    A . 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B . 封建势力已经被打倒 C . 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 . 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 8. 如表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国内流行话题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 . 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 . 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嬗变 C . 无产阶级具有伟大力量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9.   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在华中根据地也创办了《抗敌报》,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团结抗战宗旨,文字通俗简短,还开辟了文艺、新文字等副刊,该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抗敌报》(    )
    A . 推动了国共再次合作 B . 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C . 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D . 见证了抗日根据地成就
  • 10.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    )
    A . 激发乡民建设家乡热情 B .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 . 体现农民成为国家主人 D . 奠定了工业建设基础
  • 11. 据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的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这种状况反映(    )
    A . 社会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B . 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 C . 人民普遍追求幸福生活 D . 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 12.   1604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杭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现了(    )
    A . 议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力 B . 分权制衡原则 C .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 D . 国王已是虚君
  • 13. 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 . 加快进行工业化建设 B . 对农业改造势在必行 C . 实行固定粮食税增加收入 D . 鼓励开荒以增加粮食产量
  • 14.   1884年12月3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这一广告揭示了(    )

    A . 专利技术保护主义 B . 新型营销方式出现 C . 新技术革命的弊端 D . 英国经济结构变化
  • 15. 20世纪末期以来,法国国内电影票房因好莱坞电影的大举入侵而大幅下滑;法国青年趋之若鹜的是英语演唱的歌星,法国歌星也用英语现场演唱;来自美国的畅销小说充斥法国书店。这一现象表明(    )
    A . 英语是法国人的日常用语 B . 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C .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 D . 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在思想文化上进行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令”,禁止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发展,“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诏”;“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敝”。刘邦初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兴起。在立法方面,董仲舒强调以经书为根据,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心定罪”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的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法律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用一到两个个关键词概括,秦汉法律主要受到什么思想学派的影响。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材料一、二、三对于“公车上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 (2) 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公车上书”的看法,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60年

    亚伯拉罕·达彼发明扶轨

    1801年

    矿业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成功试制蒸汽机车“布鲁克“号,升在矿山授入载但在试验中失败。

    1814年

    货运行。因运行时烟卤冒出火婚,矿山周围居民林其为“火车”

    1817年

    斯蒂芬森受投资人皮斯之,建造从达灵顿到斯托克之间的铁路。

    1825年

    史蒂孙驾他设计建的“行者”号,我客631名,在达灵—斯托克顿铁路上试运行。

    1830年

    世界上第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容运列车在利物浦—受初新神铁路线上正式运营。

    ——编自(英)斯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火车和铁路发展进行历史解释。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几个关键词概括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原因。
    2. (2) 简析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的命运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