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2022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9-22 浏览次数:5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 . 开发利用新能源 B .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 . 常用一次性餐具 D . 推广露天焚烧秸秆
  • 2. 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种元素的原子可以产生NMR现象(     )
    A . B . C . D .
  • 3. (2022·牙克石模拟)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A . “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 . “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 . “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 . “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 4. (2020九上·朝阳期末) 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量取液体 B . 量筒读数 C . 量取气体体积 D . 制取氧气
  • 5. 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成为无处不在的元素。下列有关雪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雪花的大小不同是因为构成雪花的水分子大小不同 B . 在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C . 在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 . 任何雪花都是大量水分子聚集形成的
  • 6. 铊(TI)是某种高温超导体中的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铝与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关于铊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 铊属于金属元素 B . 铊原子与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C . 随着铊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束缚能力减弱,因此铊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D . 铊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2价的化合物
  • 7. (2020九下·蚌埠月考) 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观察、微观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通过实验的方法转换为易观察、宏观的现象或易测量的,此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转换法的是(  )

    A.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C.用a粒子轰击原子研究原子结构

    D.探究CO2的性质

    A . A   B . B   C . C   D . D
  • 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装置是(   )
    A . 除去CO中的CO2 B . 监控O2流速 C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D . 检验H2中是否混有HCl
  • 9. 某实验小组在相同条件下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放热情况,实验装置如图1,溶液温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实验药品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编组

    等质量稀硫酸

    金属粉末质量

    含H2SO419.6g

    13.0g铁

    含H2SO419.6g

    13.0g锌

    含H2SO419.6g

    13.0g镁

    A . 反应结束后,烧杯中的溶液都呈无色 B . 实验①对应图2中曲线a C . 反应结束后,实验①和②有金属粉末剩余 D . 实验③最多生成0.4g氢气
  • 10. 如图为利用燃煤烟气生产Na2SO4和化工原料乙烯(C2H4)的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副产物M的化学式为HCl B . 装置中存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 . 生产过程中,乙烯制备装置中溶液的pH会增大 D . 乙烯制备装置中的反应可表示为:2CO2+2H2OC2H4+3O2
二、综合题
  • 11. 为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某些校园装有直饮水设备。如图为某校园直饮水工艺流程图。

    1. (1) “砂罐”通过(填操作名称)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
    2. (2) 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是____(填选项编号)。
      A . 碳罐 B . 软水器 C . 紫外线灯
    3. (3) 从饮水机中流出的水是(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 (4) 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列举生活中一种节约用水的方法
  • 12. 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发展中,往往蕴含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新疆长绒棉的色泽、弹性、纤维长度等优于普通棉花,主要成分是(C6H10O5)n,新疆长绒棉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可以采用法来鉴别新疆长绒棉和合成纤维。
    2. (2) 房屋装饰中玻璃刻画常用到氢氟酸(HF),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 则X的化学式为
    3. (3)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表面覆盖聚酰亚胺聚合材料,可以保证探测器在温差极大的月球上正常工作,请推测该材料的一条性质
  • 13. 从空气中制造“面包”。
    1. (1) I、人工固氮

      1905年,哈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条件下首次合成氨气(NH3),该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

    2. (2) 科学家研制出“TM-LiH”催化剂体系,显著提高在温和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效率,原理示意如图:

      ①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填符号)。

      ②除催化剂外,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有

      ③你对催化剂的新认识是(写一点)。

    3. (3) Ⅱ、人工合成尿素

      1828年,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NH4CNO)溶液得到尿素【CO(NH22】,该过程属于(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 (4) 将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中氨气和尿素的质量之比为
    5. (5) Ⅲ、人工合成淀粉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过程中必须添加的元素是,计算324g淀粉中碳元素的质量

  • 14.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农业上,KNO3是一种常见的肥(填“钾”、“氮”或“复合”)。
    2. (2) 溶液具有均一性。由t℃时NaCl的饱和溶液微观显示的粒子间比例关系,计算t℃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至0.1%)。
    3. (3) 将30℃时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 溶质的质量不变 B . 溶解度不变 C .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 (4) 某硝酸钾样品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从该固体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硝酸钾的操作是:配制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
  • 15. 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1. (1) 现代人冬天常在鞋内垫“暖足贴”取暖,是利用铁与反应放热的原理。
    2. (2) 铝的利用距今约200年。铝抗腐蚀的原因是
    3. (3) 青铜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铜锡合金。

      ①青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填“大”或“小”)

      ②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过炼锡的方法:以二氧化锡(SnO2)和木炭粉为原料在高温下反应制得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金属锡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锡(SnSO4),请画出锡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后试管中A区主要微观粒子示意图(空气忽略不计):B区中主要微观粒子符号是

  • 16. 兴趣小组在学校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在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①图一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是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关于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a段添加稀盐酸   B.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C.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D.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2. (2) 本次实验共产生100g含HCl的废液(固体已除,大理石中杂质未参加反应),如何处理这些实验废液?

      【实验方案】

      先测定废液中HCl的质量分数,再用熟石灰处理废液至中性,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3. (3) 【进行实验】

      ①配制3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②将10g废液样品倒入烧杯中,插入pH计测溶液的pH,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溶液pH变化如图三所示。

      ③理论上需要再投入多少克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写出计算过程)。

    4. (4) 【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也可以加热废液除去杂质HCl,并得到CaCl2 , 固体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三、科学探究题
  • 17.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某兴趣小组开展以粗盐为主题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粗盐中除含有NaCl外,可能还含有哪些可溶性的杂质

    【查阅资料】⑴粗盐中除含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

    ⑵BaSO4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1. (1)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分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实验二:相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检验

      某同学利用实验台上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往实验一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含有MgCl2

      滤液中含有CaCl2

      ③往上述②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充分反应,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含有Na2SO4

    2. (2)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实验③不够严谨,理由是。老师告诉同学们,可在实验③所得的沉淀中加入足量(填“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到,则可验证Na2SO4的存在。
    3. (3) 【实验拓展】同学们通过计算检验某氯化钠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镁取样品ag充分溶解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当产生沉淀的质量不等于g时(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则含有氯化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