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 1. (2022·山东)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 尚法存礼 B . 尊法敬天 C . 崇德重法 D . 外儒内法
  • 2. (2022·山东) 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 .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 商业交往的便利  C . 军事战争的需要 D . 礼乐制度的重建
  • 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 . A B . B C . C D . D
  • 4. (2022·广东)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 .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 .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 5. (2022·全国甲卷) 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韩非 D . 墨子
  • 6.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 . 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 . 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 . 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 . 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 7. (2022·全国甲卷) 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 .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 动摇了宗法制度
  • 8. (2022·全国甲卷)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 .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 .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9. (2022·全国乙卷)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规范地方行政 B . 防止武人干政 C . 提升军事能力 D . 削弱州府权力
  • 10.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 .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 11. 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 .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 12. (2022·全国乙卷)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 .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 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 .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 .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 13. (2022·全国甲卷)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承续华夏传统 B . 倡导疑古辨伪 C . 弘扬程朱理学 D . 保存历史文献
  • 14.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 15. (2022·湖南) 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 .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 .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 .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 .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 16. (2022高一上·福建开学考) 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 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 . 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 .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 . 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 17. (2022·浙江)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           ②黄海海战

    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8.   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 . 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 . 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 . 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 . 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 19. 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

    A . 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 . 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 .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 . 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
  • 20. (2022·湖南) 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 .   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 . 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 . “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 . 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 21. (2022·全国乙卷)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 . 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 .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 .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 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 22. (2022·全国甲卷)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 . 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 . 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 . 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 . 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 23. (2022·浙江) 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 . 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 . 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 . 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 .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 24. (2022·浙江) 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 . 睁眼看世界 B . 宣传民主共和 C . 思想启蒙 D . 托古改制
  • 25. 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6. (2022·全国乙卷)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 27. (2022·全国乙卷)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 .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 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 .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 28.   1935年,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认识指出(    )
    A .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B . 纠正了军事上的“左”倾思想 C .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29.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 .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权 B .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 30. (2022·山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 .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31. (2022·浙江) 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亲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叶剑英元帅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内战吟成抗日诗”是指(    )
    A . 抗日游击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 反蒋抗日
  • 32. (2022·全国甲卷)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 . 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 33.   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 . 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 . 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 . 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 . 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 34. (2022高一下·南充期中) 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
    A . 发展经济取代了阶级斗争 B . 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飞快 D . 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材料题(共2小题,35题12分,36题14分,共49分)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