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龙胜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1-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中华民国的成立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 “一五”计划的完成
  • 2. 邮票是微缩的百科全书,对“西藏和平解放”纪念邮票相关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 背景——青藏公路的开通 B . 时间——1949年 C . 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D . 意义——祖国获得了统一
  • 3. (2022八下·龙岩月考) 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 .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 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材料中的“冒险”带来的益处有:(    )

    ①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②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取得中国近代历史上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下图是《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图》,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实行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下面两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 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B . 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就 C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7. 某班的课堂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四种理由,你最赞同的一项是(    )

    理由一

    “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理由二

    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由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理由四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A . 理由一 B . 理由二 C . 理由三 D . 理由四出
  • 8. 《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当年搞合作化时,田福堂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散伙”后的农村政策与之前相比(    )
    A . 农村经营方式改变 B . 农村土地所有制改变 C . 农民生产自主权不变 D . 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 9. 读下图,M到N处生产总值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 .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10.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出模范人物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模范人物

    言论

    焦裕禄

    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

    王进喜

    能在最复杂的环境里艰苦工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上去

    A . 助人为乐 B . 勇攀高峰 C . 国际主义 D . 艰苦奋斗
  • 11. 下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 . “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 12.   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中说:“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    )
    A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 农村普遍实行了大包干 C .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 13. 流行标语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标语流行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②①④
  • 14.   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品、物资、供销产品。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这些政策(    )
    A . 增加了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 B .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C . 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 D . 壮大了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
  • 15.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的是(    )

    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

    ③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计划经济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二、非选择题(16-18题,每题10分,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16.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 (1)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上图反映了五六十年代农村两种组织形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 17.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施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制度确立】

    材料二:____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出现失误】

    材料三:“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拨乱反正】

    材料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逆,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摘编自《深刻理解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崛起与振兴】

    材料五: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选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摘编自新华网相关报道

    1. (1) 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什么措施增强工业实力?
    2. (2) 请将材料二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021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65周年,请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4. (4) 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党引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过程中,开创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5. (5) 经济特区建立时,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带一路”则重在对外输出产品、技术、设备和资金。这一进一出说明了什么问题?
  • 18. 阅读下列材料: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探究1  追根溯源

    材料一:

    探究2  制度变化

    材料二: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探究3  开放窗口

    材料四: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域市》

    探究4  展望未来

    材料五: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辰览时的讲话

    1. (1) 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一位同学编制了时间尺。请依据给出的关键词,写出①处的事件名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哪次会议确立的?
    3. (3) 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4. (4) 从经济特区作用的角度为上述材料中的“窗口”撰写一段解说词。
    5. (5) 作为一名学生,应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哪些准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