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后李——北辛文化,虽然各有起源,各有特征,但在经济类型、日用陶器的制法、某些器别甚至器形等多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该现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 . 分布广泛 B . 多元一体 C . 百花齐放 D . 走向统一
  • 2.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建筑技术的进步
  • 3. 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龙山文化    ②元谋人    ③仰韶文化    ④殷商文化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①④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②④③
  • 4.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2021年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此次发现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    ) 
    A . 历史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修正 B . 只有考古史料才能印证历史的真伪 C .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进行证实 D . 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
  • 5. “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材料所涉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王位世袭制
  • 6.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 . 促进了民族认同 B . 加速了社会转型 C .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7. 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桓王中箭”(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和“楚王问鼎”(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 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C . 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 .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 8.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 .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 耕作技术的发展 C . 古代纹饰的演进 D . 中华文明的演进
  • 9.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构建平等的社会 B . 分裂中孕育统一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 10. 《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推测,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不包括(    ) 
    A . 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B . 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 C . 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 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
  • 11.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    ) 
    A . 废除分封制 B . 分封同姓王 C . 设刺史 D . 设置尚书令
  • 12.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 “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 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 . 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 13.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 . 北庭都护府 B . 巡检司 C . 西域都护府 D . 安西都护府
  • 14. 汉朝初年铸造四铢钱为货币,地方诸侯国和私人都可以仿铸;汉武帝时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发行货币,并规定地方诸侯和民间均不得仿铸,违反者将处以极刑。这种变化( )
    A .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 B . 用经济手段巩固了中央集权 C . 保证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 D . 是统一货币发行的开端
  • 15.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 . 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 C .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D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 16.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东汉中期以后,推动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   )

    ①外戚宦官专权       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③绿林、赤眉起义   ④地方长官拥兵自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7. 中国数学家钱宝琮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似乎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    ) 
    A . 服务于农业 B . 研究领域狭窄 C .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 . 注重实用性
  • 18. 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 . 百家争鸣 B . 休养生息 C . 文景之治 D . 光武中兴
  • 19.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的理想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已发展完备。这表明(    ) 
    A . 科技为艺术发展创造条件 B . 汉字发展推动造纸术改进 C . 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 . 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
  • 20.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 . 西晋、北周、北魏 B . 西晋、北魏、北周 C . 北魏、西晋、北周 D . 北魏、北周、西晋
  • 21.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 .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C .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D .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 22. 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             
     

     地点 

     
     

     优势 

     
     

     洛阳 

     
     

     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邺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 

     
    A . 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B . 安定社会秩序 C .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D . 打击鲜卑贵族
  • 23.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 . 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 B . 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 . 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 .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 24.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 25. 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还,船乘不绝”。这表明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 . 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D . 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 26. 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A . 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B . 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 . 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 . 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 27.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28.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 

     
     

     “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 

     
    A . 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 . 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 . 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 . 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 29. 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 

     

    A . 春秋时期 B . 汉朝 C . 战国时期 D . 唐朝
  • 30.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形成的交融。以下史实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 . 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 .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 D .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5分,32题10分,总计25分。 
  • 31.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敞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式,用尽民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1. (1) 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的经济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况汉武帝经济政策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采取经济政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