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8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

更新时间:2022-08-29 浏览次数:75 类型:单元试卷
一、物质的构成
  • 1. 分子是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分子是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现象,但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有关,越高,扩散得越快。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B.分子都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 2. 分子的四大特性:①;②;③;④
二、质量的测量
  • 3. 质量表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改变。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mg。
  • 4.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

    天平的使用方法:

    1. (1) 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上,将游码移到左端的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使指针对准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
    2. (2) 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用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加减砝码并移动,直到天平
    3. (3) 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加上
      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三、物质的密度
  • 5.   的某种物质的,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与物质的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 6. 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其两个变形公式:m=,V=。公式要点:ρ=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也增大,ρ不变,即不变。 密度单位是kg/m3 , 1 g/cm3=kg/m3 , 0.9 g/cm3= kg/m3。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kg/m3 , 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
  • 7.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 (1) 求物质的质量:m=
    2. (2) 求物质的体积:V=
    3. (3) 鉴别物质:根据ρ=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 8. 密度的测量
    1. (1) 固体(石块)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ρ=

    2. (2) 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的总质量m2 , 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ρ=

四、物质的比热
  • 9.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简称,符号为。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而命名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c=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J。
  • 10.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 (1) 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的改变无关。
    2. (2) 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3. (3)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五、熔化与凝固
  • 11. 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热。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热。
  • 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热但温度,在凝固时热但温度。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
  • 13.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  (2)物质在不断
  • 14.          
    1. (1) 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在熔化时温度,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 (2) 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再,最后。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如图乙所示)
六、汽化与液化汽化(蒸发和沸腾)
  • 15. 物质由变成的过程叫作汽化,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 16. 蒸发
    1. (1) 定义:只在并且在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所以液体蒸发有作用。

    2. (2)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

      ②液体的

      ③液体

  • 17. 沸腾
    1.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同时进行的现象叫作沸腾。

      液体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

    2. (2) 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

七、液化
八、升华与凝华
  • 19. 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等。物质从直接变成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热。
九、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20. 物理变化:没有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

    化学性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十、中考展示
  • 21. (2018·绍兴)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 . A        B . B        C . C         D . D
  • 22. (2019·嘉兴) 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一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千克 B . 实验室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 . 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 D . 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23. (2018·宁波) 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 . 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 . 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 . 太阳辐射导效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 . 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 24. 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 25. 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 26. (2019·杭州) 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在熔化过程中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 27. 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 (1) “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时的水量。
    2. (2) 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 (3) (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
      A . 5 mL B . 50 mL C . 80 mL D . 95 mL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