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外纲要上第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脉络和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 征辟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2. 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 .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 3.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 4. (2019·江苏)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5. 下面是宋理宗宝佑四年(1265年)《登科录》 中记载的601名中榜进士社会阶层来源的对比示意图。其主要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宋代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B . 平民阶层有望执掌宋代国家的最高权力 C . 贵族官僚阶层已在宋代社会中完全消失 D . 科举选拔推动了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
  • 6.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起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 .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 .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职能 C . 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 .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 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 . 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 B .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 .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 8. (2018高二下·无锡期中)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
    A .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 .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 9. 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    )
    A . 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 B . 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 C . 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D . 助长了权臣专权乱政贪腐风险
  • 10. (2018·江苏)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 11.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
    A . 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 .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C . 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D . 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 12.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 .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 .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 .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13. 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 . 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 . 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 . 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 14.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5. 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 . 减免征税 B . 按人征税 C . 加征商税 D . 按地征税
二、非选择题
  • 16.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 (3) 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