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益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201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 1. 为下面文段中①②处选择正确的字形,③处选择正确的字音。(只填序号)

    ㅤㅤ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①bèi(A.备 B.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②wō(A.蜗 B.窝)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③(A.xiān  B.qiàn)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①处

    ②处

    ③处

  • 2. 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深化自身改革,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        , 在抢险救灾前线      , 在疫情防控一线      , 在奥运竞技赛场     

    A . 奋勇争先       奋力攀登      冲锋陷阵       披甲出征 B . 披甲出征       奋勇争先      冲锋陷阵       奋力攀登 C . 奋力攀登       冲锋陷阵      披甲出征       奋勇争先   D . 奋力攀登       披甲出征      奋勇争先       冲锋陷阵
  •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水墨画中的意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确立了意境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②到了唐代,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首次提出“意境”

    ③后来司空图提出的“思与境偕”将意境引入美学范畴

    ④“意境”最早源于《诗经》中的“兴”,意指通过描绘客观情感,使人回味无穷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②③①
  •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ㅤㅤ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气势磅礴的盛世华章。珠玉在前,14年后的冬奥会开幕式如何实现突破,展现中国风采?在冲突频仍、猜疑升级的当今世界,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发出和平之声?这是我们导演团队成立之初就苦苦思索的问题。如今,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成功交出了这些问题和令人满意的答卷。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奥运会开幕式”“中国风采”“当今世界”“艺术的力量”是结构相同的短语。 B . “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发出和平之声?”该句的问号表达出了强烈的反问语气。 C . “这是我们导演团队成立之初就苦苦思索的问题。”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这是问题”。 D . “珠玉在前”运用比喻修辞,把奥运会开幕式比作“珠玉”,表现了开幕式的华美。
    2. (2)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成功回答了这些问题。 B . 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C . 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我们成功回答了这些问题,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D . 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我们成功交出了这些问题和令人满意的答卷。
  • 5. 名著阅读。
    1. (1)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 创作的著名科幻小说。
    2. (2) 读完《海底两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尼摩船长,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尼摩船长,还是一位坚定勇敢、果断冷静的尼摩船长。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其中某个方面的理解。
  • 6. 按要求填空。
    1.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3. (3) 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4)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沉醉于村风民风的淳朴,由衷感慨“”,并表示今后若有机会乘月闲游,必将“”。
    5. (5) “”是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它可用来赞美爱岗敬业、奉献不止的精神。
  • 7. 班级开展“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

    【材料二】因为儿时的一场疾病,湖南90后女孩江梦南患上了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但是她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克服种种困难,考取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坚强少女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因此入选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

    1. (1) 仿照示例,写出下表中诗文名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内涵。

      诗 文 名 句

      内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不畏艰难,求索不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 (2) 假如【材料二】中的江梦南来到了你们学校,九年级1班想邀请她作一次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出你见到她后想说的话。
    3. (3) 请结合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阅读(56分)
  • 8.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节选)【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岑参唐•高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环问谪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青枫江上秋帆远 , 白帝城边古木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 B . 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 C . 【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 D . 【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
    2. (2) 【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ㅤㅤ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悲伤。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 . 全石以

      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

      C . 潭中鱼可百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

      D . 其境过清

      手为口

    2. (2) 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 . 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 . 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 . 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 10. 阅读以下有关益阳历史文化的材料,完成问题。

    【益阳老街】益阳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又称明清古巷建筑群,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大码头街道,濒临资江,总体格局形成于明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因水而起,是益阳工商业发源地。短短一公里,从西往东就有将军庙码头、邵阳码头、新化码头、韩家码头、苏州码头、魏公庙码头、大码头等近十个码头。街道两边有同忆楼金号、郭记槟榔店、孙家绸布店、太和瓷器店、周记秤铺、发鸿发伞铺等各类商铺几十个。

    ㅤㅤ如今,宅院深深的王家大院将化身为非遗民俗展览馆,飘散药香的韩家堂将成为中医文化传播地,红色背景的田公馆将打造党史研学基地……自2019年起,益阳市将明清古巷纳入资江风貌带建设项目,打造“老益阳的底片、新益阳的形象”。

    (根据2022年5月9日《湖南日报》改写)

    【安化风雨廊桥】安化风雨廊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县境内17个乡镇。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域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

    ㅤㅤ安化风雨廊桥,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件件精美的美术作品。远看近看各得其妙,远观近察,气势恢宏,斗角飞檐,桥亭翼然,展现优美的天际线。背景是青山,桥下是潺潺流水滔滔碧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鲜活的山水画,画的主体永远是廊桥,但远山近水野草闲花怪石平沙,移步换景,这一点极像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有限的空间巧借四周的景色而别有洞天。但不同的是苏州园林借的是人造景观,而巍峨于旷野的安化廊桥借的是大自然的山水,没半点人工痕迹,荒野之桥对着莽莽荒山,产生莫名的洪荒魅力。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益阳老街和安化廊桥都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都承载着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B . 益阳老街和安化廊桥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前者因水而起,而后者亦因水而建。 C . 【益阳老街】通过列举当年的码头和商铺,让我们了解到老街当年的繁华景象。 D . 安化风雨廊桥和苏州园林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山水画,其背景都是大自然的山水。
    2. (2)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请你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非宁静无以致远

     李朝德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ㅤ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 . 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 . 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 . 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利、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2.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进行理论阐述。 B . 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进行论述。 C .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的道理。 D .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作结。
    3. (3) 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材料二】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1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讨缘

    骆瑞生

    ㅤㅤ小时候,春节前后常有人来送财神和春联。送财神的人站在每家屋前唱《财神歌》,唱完后就发财神和春联,主人家照例要给他些钱,只有实在拿不出钱的穷人家才会给玉米和稻米

    ㅤㅤ那年,送财神的人又来了,是一位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背着背篓,拄着拐杖。当他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小孩子们就都跑去看,我也混在其中。

    ㅤㅤ在一家门前唱完,送完财神后,老人就去下一家。在离我家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突然着急起来,一种窘迫的心情压得我喘不上气来。我爸爸生病了,家里已经没有钱了。我担心老人来我家唱歌,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而妈妈也会难受,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ㅤㅤ终于,老人叩响了我家的门,妈妈打开门,抱歉地对老人说:“我家不买。”

    ㅤㅤ老人说:“没多少钱的。”

    ㅤㅤ听了老人的话,妈妈更难堪了,她低下头,重复了一遍:“真的不买。”

    ㅤㅤ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

    ㅤㅤ老人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闻到我家那么浓郁的草药味就明白了。老人对妈妈说:“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

    ㅤㅤ说完,不待妈妈开口,老人就唱了起来。老人的声音像一阵暖风,吹进我家破陋的房子里,我悄悄站在妈妈后面,盯着老人唱歌。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这是我听老人唱《财神歌》唱得最好听的一次。

    ㅤㅤ老人唱完后就将财神画像和春联放在我妈妈手里,合着手说了一声:“祝你家新年发财。”说完就走了。

    ㅤㅤ妈妈装了一袋玉米递给我,说:“小跃,你把这袋玉米给他。”

    ㅤㅤ我提着玉米赶紧追上去,对老人说:“我妈妈说这是给您的,抵钱。”

    “快拿回去,我说了是讨缘的。”

    ㅤㅤ我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我说:“您是唯一给我家唱《财神歌》的人,就收下吧,不然我妈妈会更难过的。”

    ㅤㅤ老人听到我的哭声,便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

    ㅤㅤ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讨缘?”

    “现在我就讨到缘分了,和你的。”老人摸了摸我的头。

    ㅤㅤ我又问:“您到每家都讨缘吗?”

    ㅤㅤ老人回答:“那不是。只有去你家是讨缘,去别人家都是讨钱。缘分可比钱重要得多。”

    ㅤㅤ我从老人的话里听出了暖意,终于破涕为笑。

    (选自《善意如清流》一书,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阅读下面的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 , 他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

    3. (3) 请说说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4) 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是送财神的老人,也有人说是“我”,还有人说是“我”的妈妈,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5. (5) 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善良、尊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三、作文(60分)
  • 13. 班团支部组织全班同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布置“成长•成才”的主题征文。学习中,有一段话使全班同学倍感振奋,热血沸腾:“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ㅤㅤ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你哪些认识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ㅤㅤ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