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墨子则提出“节用”“兼爱”的主张。据此可知,两者都强调(    )
    A . 个人的人格修养 B . 礼乐制度的约束 C . 爱没有等级差别 D . 以礼节制人性恶
  • 2. 秦朝统一六国后,按照“五德终始”之说,以“水德”自居。刘邦建汉,以秦朝暴政速亡为由,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仍以“水德”为汉朝的德行。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推行太初改历,宣布汉朝为“土德”。至王莽篡汉,又宣布汉朝为“火德”。汉朝德行的变化表明(    )
    A .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 . 统治者以天命观宣扬政治合法性 C . 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D . “五德终始”学说未形成完整体系
  • 3. 在经过了秦朝由兴到亡的洗礼之后,汉代的政治家认识到必须通过改善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才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董仲舒为此提出(    )
    A . 独尊儒术 B . 酎金夺爵 C . 天人感应 D . 盐铁官营
  • 4. 钱穆认为,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由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从“领袖制”到“委员制”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 . 宰相行政权力逐渐弱化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中枢机构设置日趋合理 D . 行政效率的提高
  • 5. 唐代洞庭湖区域“荒田甚多”,湖区开发仅仅是局部屯田。到北宋时期,洞庭湖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沼泽地被开发利用,“岁岁作桑田”。由此可见,与唐代相比,宋代(    )
    A . 耕地开发更充分 B .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 . 区域经济不平衡 D . 农作物商品化倾向加强
  • 6. 陆九渊在谈及如何完善道德时说:“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据此可知,陆九渊强调道德修养的提高途径是(    )
    A . 格物致知 B . 经世致用 C . 知行合一 D . 道德自觉
  • 7. 下表是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

    A .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 8. "当遇有紧急军情时,军机处要迅速将处理结果书面拟定,立即进呈皇帝。有时皇帝在宫外巡视路上临时降旨,随行的军机处官员需要在歇马时立即拟写,再飞驰送出”。材料体现出军机处的特点是(    )
    A . 保密性强 B . 权力制衡 C . 分工明确 D . 行政效率高
  • 9. 此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他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这一条约的签订(    )
    A . 根源于清政府军事的落后 B . 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C . 使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 . 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10. 沈葆桢和左宗棠兴办福州船政,与外国人的合作方式是合同制,即船政与外国人个人签合同,而不是与外国政府签合同。马尾区当时开了一系列车间,但凡船上用到的东西,都对应有一个机构能制造。福州船政的这些举措(    )
    A . 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B . 提高了福州船政的行业地位 C .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妥协与退让 D . 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
  • 11.   1918年,《新青年》出了一期特刊,将挪威作家卜易生的名作《娜拉》介绍到中国,该刷通过女主人公娜拉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旧式家庭的罪恶。一时间,娜拉成为追求解放和平等的象征。《娜拉》在中国的流行(    )
    A . 表明女性解放思想开始兴起 B . 说明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 C . 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 D .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12.   1927年9月中旬,秋收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的途中受阻,领导人对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发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从学校借来一张地图,指着罗霄山中段山脉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接下来中国共产党(    )
    A . 发动南昌起义 B . 联合国民党开展大革命 C . 走上长征道路 D .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13. 下图为1945年解放区的有关状况。这一状况(    )

    A . 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B .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 彰显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 D . 标志着解放区的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14.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鼓励全国人民开展讨论,一场全民大讨论以最快速度在全国展开。讨论持续了两个多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人之多,收到意见118万条之多。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 . 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B . 内容具有广泛适用性 C . 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D .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 15.   1952~1953年,国家对高等学校院系实施大调整。调整后,综合大学数量大为减少,单科性专门院校则大量增加,工业院校数量增加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专科学校逐渐减少。此外,在调整过程中,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立。这些调整(    )
    A . 得益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B .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初萌芽 C .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 . 保证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 16.   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三国签订了实际上针对中国的《部分核禁试条约》。肯尼迪毫不掩饰地指出:“为了戒除中国拥有威胁和平的炸弹,我甚至可以接受苏联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谎言。”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B . 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引发恐慌 C . 美、苏摒弃前嫌对抗中国 D . “一边倒”外交政策宣告破产
  • 17. 在以英雄赞歌为内容的希腊神话和史诗中,无不洋溢着原始生命激情,展示着人的自由意志。对此黑格尔在解释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时说,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说:‘认识你自己’!就像著名的希腊谚语向人呼吁的一样。”这体现出希腊人(    )
    A . 英雄至上的理念 B . 原始欲望的宣泄 C . 自我意识的觉醒 D . 以神为本的文化
  • 18.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意大利艺术家不仅仅从事绘画和雕塑,他们也从事工程师性质的业务,这些工作常需要解决复杂工程力学和机械学的问题。据此可知(    )
    A . 文艺复兴推翻了传统建筑思维 B . 文艺复兴以自然科学为核心 C . 近代科学最早产生于建筑领域 D . 文艺复兴助推近代科学兴起
  • 19.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这说明英国(    )
    A . 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B . 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 C . 城市治理理念不断增强 D .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 20. 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主要国家根据各自国情选择了相应的政治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案将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下来。以下关于法律文件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 《权利法案》——限制了英国君主的权力 B . 《1787年宪法》——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C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联邦制 D .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
  • 21. “我们必须懂得,在大生产彻底胜利和恢复以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为商品流转而生产的小农、小业主、小生产者。而大生产是不可能在旧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这需要很多年,在这以前,我们还要同这样的一些小生产者打好多年的交道。”列宁的这一番话(    )
    A . 主张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 . 旨在利用自由贸易来发展经济 C . 是在内优外患情况下做的决定 D . 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 22. 1947年,中国《世界知识》杂志刊登了一幅题为《欧洲人看“杜鲁门主义”》的漫画,并用文字加以说明“美国代替着英国,拿起了地中海上的钥匙”“旧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美洲的事;新的门罗主义——美国人管欧洲的事”。这表明,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A . 是殖民主义的延续 B . 动摇英国霸主地位 C . 遭到世界人民反对 D . 意在建立世界霸权
  • 23.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资本主义成功发展时期,创造了利润,确保了诸如政治稳定和人口社会满意度增长等。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    )
    A . 普遍实行国有化政策 B . 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C . 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D . 借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 24. 俄罗斯画家德米特里·斯皮罗斯的绘画作品大多是使用调色刀、油画和丙烯颜料制成的。下面这幅作品画面明亮的光调和色彩之美,给人一种呼吸到新鲜氧气的美妙感受。该画作风格属于(    )

    A . 印象画派 B . 现实主义 C . 浪漫主义 D . 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引起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然而,这股中国热于18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由于觐见礼之争,被迫屈辱地返回国内,同时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形象。

    ——摘编自程蒙、龚灿等《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大国,在世界上形成了超级大国的国际印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国际反恐、禁毒、跨国犯罪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为美国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但是,冷战以来,从老布什时期的海湾战争,到克林顿时期的科索沃危机,再到小布什时期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再加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所有的这些都大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塑造了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从而形成了美国国际形象的两重性。

    ——摘编自张昊《冷战后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及其原因简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分别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的涵义并说明影响国际形象的因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根据探讨主题的不同,下列几种观点颇具有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正式的、竞争的、非个人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第二种观点,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第三种观点,认为应重点分析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国民收入的变化、资本形成率和总投资率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和构成变化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应重点研究这一时期发明和新技术的传播,甚至可以用“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来形容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变化。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7.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切实推行新制于各省,清廷于1905年10月颁布诏令,称“巡警关系紧要,迭经谕令京师及各省一体举办自应专设衙门,以资统率,著即设立巡警部”。巡警部由是成立。巡警部内部设置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左右臣各一人,左右参议亦各一人,再下置五司一厅十六科,办理各项有关事务。此外,还接收了京师内外城工巡局,并将之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厅,连同内外城预审厅路工局、巡警学堂、习艺所、教养局、消防队、稽查处等,作为该部的附属机内。该部“大小相杂,事权相属,各专责成,相当完密”。所掌职权也可谓相当庞大,“举凡全国的警政、保安、风俗、交通、户籍、卫生、消防、营业管理、市区的自来水、电话、医学学堂、巡警学堂、警官的运用与考核等均归其监督,指导或管辖。甚至京城内外的司法案件也归该部所属的预审厅来办理”。

    ——摘编自刘锦涛《清末创建巡警部述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未巡警部设立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巡警部设立的历史影响。
  • 28.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海湾战争等为标志,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战争舞台。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制定了周密的空中打击计划。其空中作战的首要目标就是领导机构和与之相关的设施。包括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电信和枢纽等。多国部队认为伊拉克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民用电视和无线电台的设施改为指挥自动化技术系统的备用系统,并利用它们作为宣传的主要媒介。因此,这些设施也遭到了打击。海湾战争中“爱国者”与“飞毛腿”多次进行对攻战,“爱国者”系统的核心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雷达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完成对100个目标的搜索、跟踪、识别、干扰以及对导弹的中段指令制导和跟踪目标的末制导,而“飞毛腿”在发射后按预定轨道飞行,不受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从而在对攻中多次败北。

    ——摘编自王凯东《信息技术与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关系及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现代信息化战争。
  • 29.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梦龙(1527-1602年),北直隶真定人,明代名臣,“素具精练之才”。1563年,黄河决口沛县,朝廷使梁梦龙为河南副使,总领河务。其在治河过程中,“考箕诲钟,与卒同力,昼不敢庐,夜枕帻席衣而处河上”。又适逢大暑,瘟疫流行,梁梦龙便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得病的百姓买药,“饮诸役徒,活数万人”。1570年,梁梦龙巡抚山东,“齐鲁之间晏然”。梁梦龙巡抚河南时,值河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梁梦龙精心治理下,农民起义销声匿迹,还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1577年,梁梦龙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在任期间,简军实,修马政,筑城堡,谨烽堠,慎择将领,军势大振。此外,梁梦龙对史学也有一定贡献。《史要编》是梁梦龙在近二十年的广泛搜读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它收录了历代史著的序、跋、表共115篇,包括正史三卷,编年三卷,杂史三卷,史评一卷。

    ——摘编自《明史·梁梦龙传》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梦龙的主要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梦龙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