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8-20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 .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B .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D .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 2. 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 . 受到“三省六部制”的牵制 B . 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C .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D .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 3.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救、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    )
    A . 减少决策失误 B . 分散宰相权力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加强中央集权
  • 4.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
    A . 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 B . 唐朝手工技术的高超 C . 曲辕犁耕作工具的发明 D . 灌溉工具简车的应用
  • 5.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渐慕华风,于是派贵族子弟,请求人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主要反映了(    )
    A .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 唐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C . 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D . 中央对边疆地区管辖
  • 6. 日本学者本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这说明,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益于(    )
    A . 鉴真东渡 B . 遣唐使来华 C . 玄奘西行 D . 张骞通西域
  • 7. 下图是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体现了(    )

    A . 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B . 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C . 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D .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 8. 下表是北宋时期被列人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 . 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 B .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C .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D .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 9. 诗词向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下列诗词(节选)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是(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A . 抗击的对象都是金 B . 作者都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 C . 都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D . 都抒发了作者的报国情怀
  • 10. 镇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军事性质的守辖区,北宋时期渐渐失去军事意义,由于多设于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宋朝由此专门,设置了防禁火灾和征收商税的官员。材料说明了宋朝(    )
    A . 民族关系融洽 B . 商品经济发达 C . 对外贸易繁盛 D . 军事力量强大
  • 11. 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 . 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 . 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 . 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D . 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 12. 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摩钱”。这说明宋朝时期(    )
    A . 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 . 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C . 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 .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 13. 下面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局部)。该画作描绘了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该画作(    )

    A . 反映发达的中外交通 B . 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 . 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D . 反映兴盛的海外贸易
  • 14. 下面是元朝都城大都的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建筑。这反映了元朝(    )

    A . 打破坊和市的界线 B . 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C . 借助儒学维护统治 D . 注重城市布局规划
  • 1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一专题时,收集了关汉卿的《突娥宽》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籍,也出示了如下两幅图片。由此可知,其学习的专题是(    )

    A . 宋词和元曲的兴盛 B .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C . 繁华的都市生活 D . 宋元时期的史学和文学
  • 16. 唐代的炼丹著作《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已记录了火药的诞生。到北宋时,政府开始组织有关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官方作坊要求工匠熟背制造程序,严禁外传,同时禁止硫磺、硝石出境,特别是流向辽国。据此可知(    )
    A . 政局变迁影响科技发展 B . 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 C . 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 D . 专制主义制约科技进步
  • 17.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阙余党与海盗滋扰,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源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接为乱。这说明(    )
    A . 海禁政策影响了百姓生计 B . 海禁政策激化了民间纠纷 C . 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 .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 18.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人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对,医药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这说明《本草纲目》(    )
    A . 总结与发展并重 B . 重在预防和治疗 C . 提倡辩证分析病情 D . 提倡理论结合实践
  • 19. 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
    A . 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 . 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C . 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 D . 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20.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1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 . 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B .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C . 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是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
  • 21. 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 . 李自成起义 B . 清军人关 C . 戚继光抗倭 D . 明军攻占元都城
  • 22.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一幅插图,描绘了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插进矿井深处,旁注“毒烟气”。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该书作者特别关注(    )

    A . 生产效率 B . 产品质量 C . 生产安全 D . 工人福利
  • 23.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 . 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 . 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 . 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D .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 24. 清初,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 .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B .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D .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 25. 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还突出反映了(    )。
    A . 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B .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 .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D . 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二、辨析改错(8分)
  • 2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唐朝蒋祈所著《陶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
    2. (2) 元代科学家王祯在《梦溪笔谈》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3. (3) 明朝考生对考试题目的解释必须以《论语》为标准。
    4. (4) 《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 (1) 观察材料一中的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材料一中图二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4. (4) 材料三认为“康乾盛世”是“最后一抹斜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元朝在涉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24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侵占台湾。1662年,率军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省。

    2. (2) 材料二中的图1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为西藏六世班禅修建的住所,这位宗教首领是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
    3. (3) 材料二中的图2是清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机构,这一机构管辖的是哪一区城?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
    4. (4)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 29.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请根据如图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1) 图1与图2中的人物分别是;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2. (2) 根据以上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