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练习...

更新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 1. 在学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一天生活的体验活动。在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种植粮食作物 B . 懂得钻孔技术 C . 烧烤食物 D . 用磨制方法制造工具
  • 2.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1973年在中国境内某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址、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 3. 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政治制度是(    )
    名称 齐文化博物馆 晋国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省、市 山东 山西 北京
    A . 郡县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察举制
  • 4. 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西周,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 B .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 . 青铜器相对贵重,是身份地位乃至权力的象征 D .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为“泥范铸造法”
  • 5. 战国时期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C . 马陵之战 D . 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 6.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瑾。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 主要功能是防洪 B . 工程浩大,设计科学 C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他们”是指(    )
    A . 商汤、伊尹 B . 周武王、吕尚 C . 陈胜、吴广 D . 项羽、刘邦
  • 8.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
    A . 吸取秦亡教训 B . 减轻人民负担 C . 发展农业经济 D . 巩固封建统治
  • 9.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C . 184年,张角精心策划并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黄巾军起义 D .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
  • 10.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关 B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 .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 D .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11.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 .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B . 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C .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 马六甲海峡
  • 12.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这两种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道教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创立的宗教 B . 道教从创立伊始就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扶持 C . 两者都迎合了当时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 D . 两者都是外来传入中国的宗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2分。
  • 18. 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延绵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

    [迁都话融合]

    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1) 根据材料一,图示中A和B处分别是什么政权?并说出图中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2. (2) 图示中哪一政权曾经统一了全国?导致该政权从此衰落的一场内乱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皇帝”是谁?并根据所学知识列出其中两项改革的措施以及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个小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22分。
  •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材料三:“……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材料四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图1的信息,可判断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根据图2的信息,说说秦朝最终统一的文字是什么。
    2. (2) 材料二“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道家的创始人是谁,他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 (3) 材料三中蔡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这项发明出现在何时?它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 (4) 材料四的书法作品名称是什么?它是谁的代表作?此人被后人誉为什么?
    5. (5) 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年学生应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周王大批封建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罕见于其他古国的国家特征是什么?所建立的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又指什么?首创者是谁?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汉统治者选择的“统治思想”分属什么学派?汉朝统治者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而采取的具体统治措施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请用一句话概括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