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无为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新石器时代的村民们建造了干栏式木屋,制作了雕有几何图案的漆碗和黑陶器皿。”材料中的“村民’,应该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 2.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在战国时期你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 各地使用相同的文字 B . 人们使用牛耕地 C .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 人们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 3. 下列作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 . 《论语》 B . 《伤寒杂病论》 C . 《韩非子》 D . 《道德经》
  • 4. 《汉书》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由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禅让制 D . 世袭制
  • 5.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这说明,当时(   )
    A . 刑法严峻 B . 赋税沉重 C . 思想禁锢 D . 社会安宁(   )
  • 6.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它们的都城分别是(   )
    A . 咸阳、洛阳 B . 咸阳、长安 C . 长安、洛阳 D . 洛阳、长安
  • 7. 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大臣贾谊上书:“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提倡(   )
    A . 重用人才 B . 以身作则 C . 虚心纳谏 D . 以农为本
  • 8. 人们习惯把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他们的共同点是(   )
    A . 都是暴君 B . 统治期间都出现盛世 C .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都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 . 项羽 B . 刘邦 C . 陈胜 D . 刘秀
  • 10. 导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皇帝继位时大多年幼 B . 自然灾害频发 C . 王莽篡权,建立新朝 D . 外族不断入侵
  • 11. 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说正直无私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这首童谣反映出当时(   )
    A . 政治腐败 B . 社会矛盾尖锐 C . 经济繁荣 D . 自然灾害严重
  • 12. 汉代人把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
    A . 大秦 B . 葱岭 C . 西域 D . 安息
  • 13.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 . 欧洲 B .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C . 日本 D . 孟加拉湾
  • 14. 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 张角—五斗米道 B . 张仲景—《黄帝内经》 C . 董仲舒—《史记》 D . 华佗—五禽戏
  • 15. 国庆假期某同学买了一本《史记》,在此书中他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 . 武王伐纣 B . 大禹治水 C . 扁鹊用“四诊法”给病人看病 D . 东汉建立
二、辨析改错(8分)
  •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1) 秦国蜀郡郡守管仲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改正:

    2. (2)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五铢钱作为统一货币。

      改正:

    3. (3) 184年,王莽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改正:

    4. (4) 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据《论语》
    材料二: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多国的大学争着要办,党都党不住。”

    1. (1) 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请再列举孔子的一句名言。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多国的大学争着要办孔子学院”说明了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法理上讲,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的,而不是联邦制或者邦联。单一制的主要内涵就是只有一个主权,中央在与地方的关系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中央也有义务来帮助地方解决问题。基于这种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来助。

    材料二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削弱。这种条件下,汉武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内兴功利,外事夷狄”的活动。―据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 (2)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后来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外事夷狄”指的是什么事件?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与探究
  • 19.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1) 图中K.B两地分别是:A;B。西汉时期哪一宗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2. (2) 有人说“这条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有哪些技术传到了西域?
    3. (3) 综合上述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