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

更新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7高三·南通月考)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

    A .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 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 2. (2019高二下·崇阳月考) 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 C . 大宗与小宗是绝对的 D . 地方有较大自治权
  • 3. (2019高二下·洛阳期中)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A . 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 .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 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 .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 4. (2018高二下·曲周期末)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 .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 .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 5.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 “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 .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 促进了土地私有的发展 C .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 6.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 . 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C . 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D . 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 7. 《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B .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 .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 .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 8. 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三十六县,是西汉初年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由此可知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 9. (2021高二下·民勤开学考)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 . 制约丞相权力 B . 提高行政效率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监察三公九卿
  • 10.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 . 品行才学 B . 家庭背景 C . 个人能力 D . 考试成绩
  • 11.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

    A .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 二程朱熹的理学
  • 12. 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 . 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 . 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 . 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 13.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察举制的推行 B .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 科举制的设置 D .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 14. 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宫吏);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   )
    A .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 .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 15.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
    A .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 .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 16. (2019高二下·崇阳月考)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 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 B .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 .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 17.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 . 井田制 B . 屯田制 C . 均田制 D . 摊丁入亩
  • 18. 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   )
    A .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B .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 .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 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
  • 19. 宋初所创官职职责之一是“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有此一职,中央与州、县的关系,即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指挥自如了。该官职是(   )
    A . 参知政事 B . 知州 C . 枢密使 D . 通判
  • 20.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 .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21.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B .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C .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 .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 22.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
    A . 道德修养 B . 君主专制 C . 科学真理 D . 经世致用
  • 23. (2019高二下·洛阳期中)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区域 B .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 加强专制皇权 D .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 24. 元世祖忽必烈称:“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材料中“御史台”的主要职权是( )

    A . 行政 B . 军务 C . 监察 D . 财政
  • 25. 根据史料统计,明朝担任阁臣者变换极为频繁,如崇祯帝在位17年,阁臣竞近达50人。明朝甚至有阁臣在位不到两月者。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
    A . 避免阁臣弄权 B . 削弱宰相权力 C . 完善明朝法制 D . 重塑皇帝权威
  • 26.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
    A . 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 .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固 C . 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 . 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 27. 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 .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 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 . 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 28. 蔡元培称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在他看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这说法的依据是(   )
    A .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 . 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 . 提出人民主权,主张平等自由 D . 否定孔子思想,促进民主发展
  • 29. (2019高一下·晋江期中)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 . 商品经济活跃异常,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 . 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 .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30. 乾隆帝即位之初,以西北已无边患为由裁撤军机处,后又恢复;嘉庆和道光年间,通过建章立制使军机处进一步完善;在清末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军机处最终被废除。军机处的发展轨迹表明,清代(   )
    A . 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B . 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 C . 官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D . 时代变迁影响国家机构发展
二、非选择题(2个小题,第31题25分,第32题15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晁错,西汉颖川郡人。文帝时被派去向秦朝遗臣伏胜学习《尚书》,后提升为博士。景帝时升任为御史大夫。他向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在《论贵票疏》中,晁错开头就提出了发展农业、搞好粮食生产的“开其资财之道”问题。为了长有其民,就要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广积粮食,充实仓库,以供应边防之需,防备水旱之灾。在《言兵事疏》等文中,晁错总结了近世汉匈关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待匈奴的战略战术。他主张招募内地之民移屯于边塞,适当安排,使他们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做好守边备战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据材料概括晁错的主要治国思想。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晁错对汉初社会发展的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