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8-16 浏览次数:263 类型:期末考试
一、云旅行通关玩家(9分)
  • 1. 云旅社为吸引更多的同伴加入云上旅行,草拟导语手册并设计导语通关游戏。请你完成相关游戏,顺利晋级!

    各位朋友,( )首以待的“云上旅行”即将拉开( )幕。曾经的山川之景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如今我们也可以遨游书海,欣赏烟波浩miǎo ( )的洞庭湖,被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所震hàn( );       ; 凝望蒹葭萋萋的河畔,被秋水澄明的景致所吸……朋友,在这诗意盎然的季节里,加入云旅社,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圣贤诗人一起寻觅天地之美吧!

    1. (1) 平民玩家:请你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首以待 ( )幕 烟波浩( ) 震hàn()

    2. (2) 中级玩家:请仔细阅读划波浪线句,修改语病。
    3. (3) 高级玩家:请任选下列课文之景,模仿句式补充画线内容,让导语更有吸引力。

      《一滴水经过丽江》  《登勃朗峰》

二、云旅行行程攻略(20分)
  • 2. 路线一:诗文云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诗人竞折腰。让我们漫游古诗文,追寻诗人的足迹,制作“诗文云旅”攻略表。

    游客必云游的4个景点

    诗人

    打卡站点

    美景

    心境

    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跟随诗人漫步桃花源,见桃花纷纷飘落,内心感到奇异无比。

    柳宗元

    小石潭

    ,不可知其源。

    循着诗人的目光,看到的画面,体悟诗人内心的孤寂。

    常建

    破山寺后禅院

    跟随诗人走到后禅院,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引起我们无限遐思。

    苏轼

    黄州定慧院

    拣尽寒枝不肯栖,

    那落宿于沙洲的孤鸿正如诗人一般,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

    路线二:风情云旅

  • 3.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请你写出下列语句中的民俗风情,完成"风情云旅”路线图。

    江南鲁镇:

    …….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

    ——鲁迅《社戏》

    陕北黄土高原: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刘成章《安塞腰鼓》

    陕北延安: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贺敬之《回延安》

    C

    山东山城小县:

    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酒坊出的灯谜。

    ——吴伯萧《灯笼》

    D

    路线三:名作云旅

  • 4. 同学们为云旅社绘制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人生旅程图,请你补全(1)(2)相关内容。

  • 5. 云旅社邀请你为“名作云旅”书籍库再推荐一本经典名作并分享读书方法指导。

三、云旅行指尖全景(13分)
  • 6. 阅读

    材料一

    “你想看看黄山的日出日落吗?”“你想看看苍山洱海的云卷云舒吗 ?”疫情期间,“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带来了全新的观光体验。

    云旅以5G、VR等数字技术做支持,通过旅游直播、旅游短视频、旅游Vlog、VR虛拟旅游等,透过手机镜头,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游客们“云端”相聚,让不能身临其境的人们隔着屏幕找到旅游的快乐。

    游客们一边云游一边评论,“感谢主播让我宅家看到了 山顶日出””兵马俑可以用放大镜看细节,和现场观看有不一样的视角体验呢” ……《五一抖音旅行报告》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共有2.5亿人次在直播间跟着导游打卡景点;网友宅家观看旅行视频,完成了38.5亿次云旅游。

    (摘编自《云旅游,不仅看上去很美》,《经济日报》2022年6月9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云旅游”受到青睐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云旅游”不能满足于替代补充的地位。“过度美化之嫌” “不真实” 是“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某平台曾因景点照片过度使用滤镜被质疑,而向用户致歉。

    “云旅游”的不真实感主要是源于科技对旅游体验感的还原度不够、脱离了旅游的文化意蕴。将来,还需加大AR、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旅景区的深度应用。此外,不管用什么高科技,旅游内容才是根本,必须找到每个地域、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搏。旅游企业、各类平台和管理机构要善于培养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旅游从业者互联网技能、地方文化知识水平等。

    据了解,通过”云旅游”,不少人希望有机会实地旅行。将线上流量引入线下,通过线下游反馈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延伸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重塑旅游价值链,可能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云旅游”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人民日报》2022年6月7日)

    1. (1) [认识云旅特征]下列关于云旅游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云旅游主要通过手机云端实现,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并无实际上的差别。 B . 84.1%的民众认为云旅游丰富了旅游体验,其最大优势是可随心选择景点。 C . 云旅游有着旅游体验感还原度大,可以真切体会旅游地的文化内涵等优点。 D . 发展云旅游需把握当地文化脉搏,培养旅游业复合型人才,加强数字技术应用。
    2. (2) [策划云旅直播]请你联系材料和课文链接,选择小石潭或壶口瀑布,参考示例,完成云旅游直播策划。

      地点

      旅游资源

      策划角度

      云旅游直播策划

      格拉丹东

      长江

      奇观

      冰塔林

      自然风光

      ①在砾石堆远拍晶莹连绵的冰峰,近景拍平坦辽阔的冰河。

      人文底蕴

      ②采访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袄的牧民,聊雪山历史故事。

      游客互动

      ③与粉丝们保持弹幕互动,并不时送出专门准备的富有格拉丹东特色的小礼品,吸引粉丝不停地在评论区刷屏。

      永州黄河

      A小石潭

      B壶口瀑布

      自然风光

      人文底蕴

      游客互动

      课文链接:

      A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梁衡《壶口瀑布》

    3. (3) [思辨云旅未来]请选择观点,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完成对话。

      小滨:"现在云旅游话题火热 ,但是我认为被疫情逼出来的云旅游不可能替代线下旅游,后面会趋于平淡。

      “小江:"我(同意/不同意)       你的观点,我觉得          

四、云旅行圈粉杭州(17分)
  • 7. 阅读

    杭州听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 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被誉为绿茶中的极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改成“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丝毫不为过。

    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地势北高南低,谷地里溪流纵横,泉水泠泠,经阳光照射,水汽蒸腾,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

    对茶叶生长来说,这片云雾很重要:阳光直晒,口感就有些"暴”; 完全没有阳光,则不利于茶树生长。而这一带的云雾,不薄不厚,不淡不浓,可谓恰恰好!

    风也很有讲究:直来直去的风太尖厉,嫩叶经不起蹂躏,做成的茶口感就会太"燥”好的茶田,需要的是那种不徐不急缓缓吹来的风。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的茶田大多团拱在“畚箕状”的谷地里,气流沿畚箕口扶摇而上,大都具有这种特点。

    而且,这种气流在爬坡过程中往往因地势增高,遇冷凝霜。如此,便赋予茶田独特的小气候:无霜期短,空气湿度大,冬季低温时间长,直射的蓝紫光较少。

    种种因素叠加,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为了使龙井茶更具特色,茶农在茶田四周遍植香樟,茶畦之间插种桂树,于是,春日香樟花的清幽、秋日桂花的馥郁,便都一股脑儿浸入了茶树的每一片叶片。

    你想一想,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汤,味道能差

    喝茶,是杭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好,杭州的茶室、农家乐门前的空地上,都会支起一张张茶桌,坐满一个个茶客。桌上其实很简单,或一碟花生,或一碟瓜子,杭州人能悠笃笃地泡上半天,甚至一天。

    杭州人有句口头禅,叫“小落胃”。我曾问过许多老底子杭州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解释不太统一,大体的意思是:小小的满足。其实,"小落胃”有大智慧。生活的要义,究其本质,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也许杭州的老百姓,才真正参透了生活的真谛。

    品茶,一半是品茶味,一半是品美景。美味、美景俱佳,才可能有好心情,也才能品出醇厚悠长的味道来。擎着龙泉青瓷小杯,轻轻呷上一小口,慢慢咽下,然后,闭着眼睛细细回甘。

    而听茶,则到更高境界了。

    龙井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南有一个廊亭,上书:龙井听茶。我第一次路过时,不觉莞尔:茶是用耳朵喝的吗?听茶,噱头罢了!

    可回去细细一想,击掌赞叹:妙极了!一个“听”字,境界全出。

    宋人罗大经《茶声》写道: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首诗,叙述的是煮茶的全过程,很浅显,细品却余味无穷:你瞧,茶声初起,若松桧林中刮过一阵劲风,洒下一场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铜瓶拿离炉火正旺的竹炉。待到声音静寂下来后,掀开瓶盖,只见一瓯子春雪般的茶汤冒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主人不由得叹道: "哇 ,真好闻,比醍醐的味道还好啊!”

    听,是指用耳朵接受声音。要想耳有所得,那就必须用心去感知。这茶,也就有了境界。

    听茶,得有闲适的心情。只有心无俗事,意无杂念,荡去了胸中块垒,远离了尘世纷争,面前只有茶时,你才能和茶喁喁对话。听茶,得有一定的阅历。蒋捷那首《虞美人听雨》写得真好: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的确,不同的年纪,对人生的体悟是不一样的。听茶,实则听的是人生,听的是阅历,听的是学识,听的是境界,听的是过往的一切一切。茶,一旦到了“听”的境界,已经不是单纯满足口腹之欲了,正如黄庭坚云:“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饮茶,如果到了“听”的境界,才算真正品出了味道……

    (选自《湘江文艺》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 (1) [听茶:寻因]

      文中提到,“你想一想,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汤,味道能差?"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龙井茶香的原因。

      龙井茶香的原因:

      因优越的地势而形成的云雾;

    2. (2) [听茶品茗]

      品读文中画线语句,关注加点词语,赏析其表达效果。

      你瞧,茶声初起,若松桧林中过一阵劲风 , 洒下一场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铜瓶拿离炉火正旺的竹炉。待到声音静寂下来后,掀开瓶盖,只见一瓯子春雪般的茶汤冒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3. (3) [听茶话人]

      作者在此文中引用诗句或口头禅,令文章显得别有趣味。小滨和小江就此进行了讨论。

      假如你是小江,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理解。

      作者引用的语言实在精彩。比如,文中提到杭州人的口头禅”小落胃”, 我们就能从中读出杭州人的生活追求。

      是的。我的理解是

      你说的我非常赞同。不过,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引用没多大必要,蒋捷的 《虞美人·听雨》写得好是好,但跟本文所传达的杭州人听茶的情韵不太一致。你怎么理解?

      我认为

    4. (4) [听茶:荐文]

      你作为“云旅社"成员,想通过即兴演讲推荐《杭州听茶》一文,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杭州、杭州人和杭州茶文化。请根据下图提示,撰写一篇120字左右的演讲词。

五、云旅行打卡黄山(61分)
  • 8. 跟着诗文去旅行。小滨同学跟随文人足迹,共游黄山,感受大美祖国。

    [甲]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 ,虽兜

    笼①不能容。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记。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路又矣。过百步云梯,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尚相峙。山高寒甚,端午犹被重裳拥火。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②。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有白练③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檬檬然,解银散绝,良久浑成一片。当“海马”负时,冲突急走,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其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本文有删改)

    [乙]

    百步云梯

    明·唐世靖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④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垂趾二分在外:指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③白练:白绢;④筇(qióng ):用竹子做成的拐杖。

    1. (1) 请你用所学方法,完成下表,帮助小滨了解黄山。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泉甘且冽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路绝矣

      语境推测法: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他松类是者多

      查阅字典法:①种类,类别②类似,像③类比,类推

      不可胜记

      参考成语法:美不胜收

    2. (2) 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节奏,限断三处。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3. (3) 黄山处处皆有胜景,然自古以来无人能尽登,小滨和小文同学联系[甲]文和[乙]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滨: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的特点,甲文中多次提到“路绝”, 需要攀登云梯,穿过奇石而上,可见登山之艰难。

      小江:的确如此,另外还可能是因为黄山诸峰过于挺拔高峻,如甲文先是运用的手法,写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又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体现海拔之高。

      小滨:我发现乙诗也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黄山之"高险”,如

    4. (4) 黄山景区将进行云旅游直播,请你参照示例,结合句意理解,帮助小滨写一段“黄山松”的景点推广词,吸引游客。

      [示例]云铺海:初潆檬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推广词: "云铺海” 初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一般,许久之后又浑凝成一片。美不胜收、奇幻无穷的云海,可谓是魅力无限,令人神往!

      [景点]黄山松: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5. (5) 云旅深度游需,"找到每个地域的文化脉搏”。诗文不仅可以带我们云游黄山美景,更能让我们感受其人文意蕴,请结合诗文内容,体味古人登临黄山时的情思。
  • 9. 写作(40分)

    下面是云旅社征稿令,请你积极参与投稿。

    云旅社征稿令

    [小编征稿]

    我们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方知自然可爱、可敬、可畏。我们也曾走过大大小小的街巷,领略各地的民俗风情,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别样的风景。

    对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向本旅社投稿,推荐某个地方,抓住最富有特征、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也可讲述你旅途的故事或见闻;或是游览过程触发的感受和思考。

    [投稿要求]

    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投稿通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