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豫皖晋甘赣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西周社会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人宗子之家”。表现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齐衰三月”。这说明,西周(   )
    A . 依据财产多寡建立统治秩序 B .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C . 依据血缘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D . 通过丧葬制度巩固了分封制
  • 2. 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如下图)。由此可推知(   )

    A . 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 . 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 . 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 . 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 3. (2021高一上·射洪期中) 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   )
    A . 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 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 C . 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D .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 4. (2021高一上·兴庆月考)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A .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B . 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 .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 . 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 5. 下表为唐玄宗与唐代宗时期与商业有关的部分诏令。据此可推知(   )

    时间

    诏令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

    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

    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六月

    禁百官置邸货鬻。

    大历十四年秋七月

    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并罢之。

    A . 邸店利润十分优厚 B . 政府鼓励民间经商 C . 官员垄断邸店经营 D . 坊市界限已不存在
  • 6. (2021高二上·灵山月考) 宋人邢呙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宋代(   )
    A . 教育文化发展迅速 B . 社会求学风气盛行 C . 儒学开始走向大众 D . 科技推动文化发展
  • 7. 下图是中国古代从秦汉至清代的丝织业中心分布图。这反映出(   )

    A . 丝织业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B . 丝织业时空发展不平衡 C . 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 . 南北经济实力日趋平衡
  • 8.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斥责不知礼义的老百姓为禽兽,痛恨李贽提出的个性解放。但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
    A .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 B . 与李贽相比有退步性 C . 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 . 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 9. (2022高一下·太湖开学考) 1841年8月,英军侵略厦门,当地防御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因绿营分属不同指挥系统,导致4300余人中参战者不足2000人。这反映出(   )
    A . 民众的民族意识缺失 B . 清政府政治上腐朽不堪 C . 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D . 清朝军事制度有待完善
  • 10. 下表是1890~1900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1890~1894年

    1895~1900年

    进口

    14200

    21400

    出口

    10700

    15100

    A . 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 . 列强加快对中国输出资本 C . 列强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D . 洋务运动向纵深领域拓展
  • 11. 据统计,从1868~1895年,中译日文书共有8种,而从1896~1911年出版的中译日文书激增到958种,其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的172种,社会科学类的786种。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介绍过来。这表明(   )
    A . 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B . 人们思想日益解放 C . 国人转向学习日本 D . 近代教育快速发展
  • 12.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会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两个政治纲领(   )
    A . 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B . 后者继承并发展前者 C . 代表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 D . 都主张消灭私有财产
  • 13. 下图为抗战前在华外资的比例分布。图中信息表明(   )

    A . 列强已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 . 一战后列强又卷土重来 C . 日本对中国经济渗透最深 D . 国民政府积极吸引外资
  • 14. (2021高三上·平阴月考) 毛泽东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T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毛泽东这一论断的重要依据是(   )
    A .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B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D . 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
  • 15. 下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交国家数量表。针对这一现状,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年份(年)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个)

    1949

    10

    1950

    9

    1951

    1

    1952

    0

    1953

    0

    A . 突破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 B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D .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 16. 1978年8月至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1982年5月至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1986年10月,国家教委组织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改革座谈会。国家的上述举措(   )
    A . 表明中国外交方针的重大改变 B . 实现了现代中国的教育国际化 C .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 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 17. (2021高三上·内乡月考) 在古代罗马,法学家们以学术权威的身份参与问题的讨论,结合皇帝的旨意,对可行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准确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案和解释通常被视为司法依据,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这一现象(   )
    A . 表明罗马法构成具有多元性 B . 提高了罗马司法审判的效率 C . 说明案件审判受法学家影响 D . 确保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 18. (2021高三上·新泰月考)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形象端庄而朴实。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品( )
    A . 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 B . 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C . 以宗教题材否定基督教 D . 提倡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 19. “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人物有瓦特、法拉第、焦耳……他们都勤奋好学,善于探究科学原理,能自觉接受科学对技术的指导。”这段话反映出(   )
    A . 英国是工业革命中心 B . 实践是科学发展路径 C . 科学与技术相互交融 D . 发明主要源自实验室
  • 20. (2021高三上·内乡月考) 十九世纪早期,以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欧美知识分子,在讴歌工业革命的同时,强烈批判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但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这反映出(   )
    A . 私有制已走到了历史尽头 B . 社会变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C . 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的理论 D .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时代局限
  • 21. 下表是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单位:卢布)统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国家零售价

    30

    黑市价格

    200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显现 B . 国家经济管理异常混乱 C . 计划经济导致了价格结构失衡 D . 国家为工业化筹集资金
  • 22. 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目的是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据此可知,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   )
    A . 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 B . 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 C . 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 D . 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
  • 23.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存在一个“成员国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发展中小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这导致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进行的多边贸易谈判往往久拖不决。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
    A . 难以有效处理国际贸易纠纷 B . 突出对小国的利益保护 C . 缺乏解决争端的规范性措施 D . 存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24. 巴尔扎克在《比哀兰德》的序言里评价自己的创作:“标志着现代社会特征的、广泛的、包罗万象的风俗、人物、事业和运动的广阔画面。”这表明,巴尔扎克的创作(   )
    A . 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 . 表达了对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 C . 旨在再现英国的社会现状 D . 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特点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提高关税。高关税严重影响了美国国际贸易,1929年,美国出口贸易总额为53.47亿美元,到1932年下降到16.67亿美元;同期进口贸易总额则从46.63亿美元下降到13.43亿美元。虽然世界经济危机也影响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购买力,但高关税政策无疑是美国对外贸易下降的直接原因。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挫伤了各国为消除关税壁垒、降低关税而达成国际协定的信心。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普遍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关贸易》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概况

    1979~1988年

    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00亿美元。

    1989~2000年

    中美经贸矛盾争端不断,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美贸易额从1989年的122.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744.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2001~2016年

    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竞争与合作同在、摩擦与对话并存局面。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2017年至今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启用第6次“301调查”,并进行反补贴反倾销和“201调查”“232调查”“337调查”等,对中国挑起贸易战并不断升级,中关经贸关系进入正面对抗期。

    ——摘编自杨枝煌、杨南龙《1949~2019年中美经贸关系基本图景及未来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贸易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本精神

    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

    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和合精神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

    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天下大乱。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减轻赋税,精简机构,休养生息。同时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他多次下令释放和保护奴婢,打的旗号是贯彻儒家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公元26年,战乱纷扰,刘秀下诏:“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去。敢拘执,论如律。”公元30年十月,光武帝下诏令:“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公元31年春,又“诏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见(现)徒免为庶民。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除了把正在关押的犯人放出外,还把逃跑的一般犯人的罪除去。经过多次改革,东汉王朝的经济和生产力逐步恢复,社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释放的非自由人的类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前期光武帝人口制度改革的作用。
  • 2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国与日本双方基于反俄的共同立场于1902年1月30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这个盟约可以迅速解决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弱于法俄的难题,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也消除了日本对德国或法国在日俄开战时加入俄国一边的忧虑,日本可以放手准备与俄国开战。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的破产,英国朝着结盟外交迈出了第一步。此例一开,英国在欧洲的类似行动便接踵而至了。1904年,英国与宿敌法国缔结协约,划分了两国在亚非等地的势力范围,解决了殖民地方面的纠纷。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英俄解决了在亚洲势力范围方面的纠纷。以上两项协约加上已缔结的俄法同盟,使英法俄三国最终形成了针对德国的协约国集团。

    ——摘编自孙科斌《从“光辉孤立”到结盟外交——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推行与破产原因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大国关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大国关系变化的影响。
  •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荣毅仁,近代著名实业家。1916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工商业家族。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捐献七架半飞机和大量衣物。1954年5月,荣毅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被称为“红色资本家”。“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动摇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改名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荣毅仁不遗余力网罗人才,聘请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顾问。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积极开展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

    ——摘编自庄寿仓《荣毅仁的传奇人生》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毅仁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毅仁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