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8-23 浏览次数:5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下图是近代列强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表示开放的通商口岸),其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总数不断减少 B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2. “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下列活动最符合此设想的是(   )
    A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 创办《万国公报》 D . 开办大生纱厂
  • 3.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但最终失败了。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 . 金田起义 B . 永安建制 C . 天京事变 D . 天京沦陷
  • 4.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 . 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 . 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 . 激起了国内的反清高潮
  • 5. 为纪念某次起义,有人书写了以下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次起义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黄花岗起义 C . 广西起义 D . 安庆起义
  • 6.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庄子》中“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名句,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其作始也简”体现了什么精神(   )
    A .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 . 坚定信念、转危为安 C . 生死攸关、走向成熟 D .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 7.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
    A . 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 . 以改革、改良反帝反封
  • 8.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概括了___爆发前,广大学生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形势。(   )
    A . 五四运动 B . 一二•九运动 C . 九一八事变 D . 七七事变
  • 9.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 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就是史证之一。当时武汉会战的影响是(   )
    A .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B .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1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军队建设。下列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三湾改编 C . 八七会议 D . 古田会议
  • 11.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B .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 .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D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无条件宣布投降
二、非选择题
  • 12. 金华市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国家形象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战争中国门洞开】

    【屈辱中逐渐觉醒】

    材料一: 西方漫画中的晚清中国

    【抗争中改变形象】

    材料二: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着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 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王立新 《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1. (1) 图一、图二所示条约的签订都与战争有关,找出图片反映的这两次战争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说明。
    2. (2) 材料一图A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局势?图B中列强在1901年做出“中国觉醒”判断的依据有哪些?
    3. (3) 依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比较正面的原因?
  •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五四精神】

    材料一: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红船精神】

    材料二:  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长征精神】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1. (1) 100多年前民族危难之际,青年学生率先挺身而出的先锋。他们的哪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2. (2) 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材料二中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体现是什么?
    3. (3) 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4. (4) 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
  • 14.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共促祖国统一共襄复兴伟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问题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历史因素,有大陆先民筚路蓝缕传薪火,有甲午战败遭受殖民统治,有1947年“228”事件造成的历史创伤,也有国共内战延续等。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时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材料二: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材料三:电影《建国大业》的部分台词

    毛泽东:“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

    1. (1) 材料一中,有“甲午战败遭受殖民统治”的依据是什么?
    2.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曾两次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分别建立的两个“战线”是什么?在第二个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双方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3. (3) 台词中,国共两党“存续相依”,曾在哪些战争中并肩作战?
    4. (4) 从国共两党的“和”与“打”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