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片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8-18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 1. 古诗文默写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

    ⑥政入万山围子里,。[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⑦《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⑧杜甫《望岳》中的“。”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xù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篷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rěn无比的生的意志。在这样一个巨人面前,还有谁不在内心深处顶礼一番?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含xù()     坚rěn()     深()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 (3) 文中“凝重”的意思是
    4. (4) 将文段中画线句改成陈述句。
  • 3. 受传统文化熏染,中华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方式,但阻止不了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传承·梦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 (1) 【传承经典国学】请阅读下面文字,运用对联知识,根据画线句子内容,补充下联,使之成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宝藏,异彩纷呈,历久弥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展现永久魅力,增添时代风采。要让经典国学引领我们在新时代茁壮成长,助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梦想。

      上联:传统文化展魅力添风采

      下联:

    2. (2) 【致英雄人物】“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校刊《莲城韵》准备以“致敬英雄人物”为主题出一期专刊,请仿照栏目一、栏目四,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英雄故事最励志

      栏目二:

      栏目三:

      栏目四:英雄歌曲最响亮

    3. (3) 【引领生活新风】综合探究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科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合餐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地传染给他人。

      材料二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某网站对公众分餐情况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查,近万名网友积极参与。下面是调查统计表:

      分餐情况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1月15日

      2月18日

      3月26日

      居家分餐占比

      5.8%

      27.9%

      40.4%

      外出分餐占比

      10.7%

      45.6%

      65.2%

      我的发现:

二、阅读(55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几度芳

    李丹崖

    ①崎岖的山路,羊肠子一样。他们驱车在山间绕弯弯,三四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那所学校。破旧的校舍,上下课的铃声都来自一块缺了角的犁钟。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大都已经皴裂,眼睛却炯炯有神,像是一眼眼井,满含着期待。

    ②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这所小学,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已经没法开车,剧烈的头疼让她无法自支,她只得央丈夫开车前来。还有一件不同的事情,她这次来,除了衣物和文具,她还带了自己亲自烹饪的一种菜肴。菜肴是学校里的一个男孩教她做的,确切说,是口述的。

    ③上次,她来到这所学校,向孩子们征集微心愿,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她:“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

    ④“什么菜?只要是阿姨能做出来的,我一定会满足你。”她满目春风地看着眼前这个男孩。

    ⑤男孩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春末的时候,洋槐树上开满了一串串洋槐花,您把这些花朵摘下来,用水洗净了,拌了面,放在锅屉上蒸熟,再用盐巴、麻油调拌就行了。”男孩说完,继续满含着期待。

    ⑥“就这么简单吗?”她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继而,一愣,略有迟疑。

    ⑦男孩似乎看出了什么,赶忙补充说:“阿姨,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包括采摘洋槐花、清洗、烹饪、装盘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您亲自完成,千万不能让别人来做。”

    ⑧她赶紧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眼前这个男孩,却并没有问为什么。她知道,这是一个孩子鼓足了勇气提出的要求,尽管食材什么的很是简单,可在男孩看来一定很重要。

    ⑨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农历腊月,转眼就到了晚春,洋槐花盛开,蜂蝶嬉戏,满世界都是温暖的消息,就连空气里都满是甜丝丝的气息。她拒绝了家人的帮助,戴着口罩、眼镜、手套,亲自去采摘了洋槐花,并按照男孩的要求,去掉手套,用水来冲洗槐花。她的手指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擎,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她按照约定如法炮制,蒸洋槐花做好了,装进了饭盒,让丈夫拉着自己出发,她却头疼欲裂。

    ⑩车到了那所山区小学的时候,正值一个课间,男孩托着腮望着门口发呆,发现了她,欢呼雀跃地迎上去,继而,上下打量着她,终于,男孩找到了目标:她手里拎着的那只心形饭盒。饭盒打开,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男孩当着她的面,大口地吃起来,吃到一半,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男孩一边哭一边说:“阿姨,没错,您没有骗我,这是您亲自做的,和妈妈做的是一个味道。妈妈曾经告诉我,蒸槐花,必须她这样做,才能做出如此美味。感谢您,阿姨,您让我再次尝到了妈妈的味道。”

    ⑪她曾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男孩的母亲两年前因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

    ⑫想到这里,她把男孩一把搂在怀里说:“那好,以后,只要是槐花开的季节,阿姨除了送你书包和文具,还会给你做一份蒸槐花,好不好?”

    ⑬男孩点了点头,几粒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落入了饭盒里,如水晶。男孩一口气吃完了余下的蒸槐花。

    ⑭那天,她忍着巨大的头疼回到城市后,丈夫直接将她送到了医院。其实,她对花粉严重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她说,对于自己来说,一年,也就难受那样一次,一次也就是几天;对于男孩来说,她的一份蒸槐花,却能让男孩感知到母亲永远与自己同在。

    ⑮她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查到了槐花的花语:春之深爱。

    (文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交代了学校位置偏僻、校舍破旧的状况,也描绘了山区孩子满含期待的神情。 B . 第⑥段中的“迟疑”,主要是因为“她”觉得男孩告诉“她”蒸槐花的方法太过简单。 C . 第⑩段中“她把孩子搂在怀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她”对男孩深切的关爱之情。 D . 文中三次写到“她”头疼,并在第⑭段交待头疼的原因,有力地突出了“她”的形象。
    2. (2) 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说第⑪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全文,请多角度分析文末“春之深爱”的“深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阅读

    ①那天下午6点多,该上公交车的人早已上了车,唯独有个小女孩,在车门边来回徘徊。眼看着司机就要开车了,我在想,这小女孩肯定是没钱上车。

    ②“小姑娘,上车吧,我帮你交车票钱。”当看到我为她刷完卡后,她随即上了车,说了声“谢谢阿姨”,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近距离一看,才发现,小女孩左侧脸上有颗小痣。几天前的一幕不由浮现眼前——

    ③送走远方的朋友,我从火车站迎着风雨赶到就近的公交车站台,已是下午5点多。这时正是下班高峰期,来了几辆公交车,我总也挤不上去。

    ④雨还在急速地下着,人还在不断地涌来。当又一辆10路公交车驶来后,我和许多人一起先往前门挤,但挤不上去。等司机发话后,才从后门好不容易挤上车。车内人头攒动,人满为患。这人贴人的,身体若要移动一下都难。正感叹着,我突然感觉好像有一件事还没做。是什么事呢?哦,对了,没买车票。本想挤到前面去交车钱,可大伙儿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在原地一动不动,根本挤不过去。见此情形,司机也没说什么。这样,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和大家一样坐了一次免费的公交车。

    ⑤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车。和10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鼻子,就是脸靠脸的,甚至连身体和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阿姨,请帮传一下车钱吧。”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时,突然身后一个浑身湿透、年龄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了一下我肩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元硬币伸了过来。“好的。”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觉到这钱好烫,仿佛有一股电流一下子通遍全身,脸也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我赶紧将这一元钱向前面的人递了过去。随后我也飞快地拿出了自己的钱包,找到一元硬币给前面的人:“朋友,再帮我传一下。”这时,站在后门的乘客,也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一样,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包,找出一元钱,递给前面的人。

    ⑥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不知咋的,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有人在与我说话。“你要再给一元钱。”那人说。“我不是已经给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给啊?”我极力争辩。“别人都给一元钱,为什么要我给两元钱呢?”“你就是要再给一元钱。”那人紧催不止。

    ⑦“一元钱虽小,可也不能无缘无故多给吧?”我与之评理,“我多给一元钱,人家非但不会说我好,弄不好,反而有人会说我是傻子呢。没理由的钱我不能给。”前面一个拐弯,一辆10路公交车在我乘坐的5路车前横行而去。看到这辆公交车,我似乎想到了什么。

    ⑧想到了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左手不由自主地伸向裤袋的钱包中,很费劲地取出一元硬币,让人帮忙传递着投进无人售票车钱箱。

    ⑨一周之后的一天傍晚,我又乘坐5路公交车。夜色中,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阿姨好,还你车票钱。”事隔那么久,小女孩还念念不忘还我一元钱。为了还我一元钱,我估摸她天天都在这人海茫茫之中寻找着我。还好我今天来了,否则,为了还我一元钱,她不知要在这儿等候多久。透过这枚硬币,我似乎看到了小女孩那颗金子般的心。

    ⑩在小女孩面前,我为自己深感惭愧……

    1. (1) 城市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本文通过简述一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折射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品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故事内容。
    2. (2) “我”与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三次相遇。这三次相遇按时间顺序概述,分别是?
    3. (3)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4. (4) 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
    5. (5) 现今大多数的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没有了售票员的监督,有的人松了一口气,虽然只是一元两元的车票,却总是能逃则逃。逃掉了车票,也丢掉了做人的基本品德。文章中的“我”最后之所以“深感惭愧”是因为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请你以此对“我”说几句话,以示对其人格的肯定和宽慰。
  • 6. 阅读

    [甲]陋室铭①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③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何陋”,以信⑤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作者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②上国:国都。③郁:阻滞④莳(shì):栽种。⑤信,通“伸”,伸张。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有仙则(出名,有名) B . 予尝于丛棘之右(园子) C . 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D . 之曰“何陋”(命名)
    2.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 (4) 甲、乙两文作者人生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两位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人生态度?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及相关背景做简要分析。
三、作文(55分)
  • 7.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然而,鱼儿在冰下嬉戏,草木在地下生根,鸿雁已唱起北归的歌……春天从未远离。

    请以“在寒风里聆听春之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请认真书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