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7地形和地形图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7-27 浏览次数: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 16. (2021七上·青田期末) 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 (1) 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地。
    2. (2) 小爱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路线。判断的理由是:
  • 17. (2021七上·嵊州期末)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C表示的地形是
    2. (2) 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
    3. (3) 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米。
    4. (4) 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填字母)。
  • 18. (2021七上·柯桥月考)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________。
      A . 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 . 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 . 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 . 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 (2) 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________。
      A . 从西向东流 B . 从东南向西北流 C . 从北向西南流 D . 从西南向东北流
  • 19. (2021七上·西湖月考) 读下面三幅地表景观图,填空回答。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20. (2020七上·诸暨期末)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 . 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 . 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 . 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 . 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 (2) 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 )
      A . 从西向东流 B . 从东南向西北流 C . 从北向西南流 D . 从西南向东北流
  • 21. (2020七上·余杭期末)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米。
    2. (2) 图中字母F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3. (3) 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选填“AC”或“BC”)
    4. (4) 山顶D位于山顶C的方向。
  • 22. (2020七上·台州期末) 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 (1) 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 . 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 . 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 . 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 (2) 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甲”或“乙”)地 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 (3) 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 23. (2020七上·缙云期末) 丽水地区多山区,发生连续性降水或暴雨时易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1. (1) 甲图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_____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2. (2) 若发生泥石流时,虚线代表泥石流流经的路径,某人刚好位于 O 点,则其 最佳的逃生线路是图中 (填序号)
  • 24. (2020七上·柯桥月考)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问题。

    1. (1) 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 . 高原 B . 盆地 C . 丘陵 D . 山地
    2. (2) 该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发生滑坡、崩塌的是   
      A . B . C . D .
    3. (3) 李村在王村的方向。
  • 25. (2020七上·新昌月考)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2. (2) 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AB线路或CD线路)。
三、实验探究题
  • 26. (2022七上·婺城期末) 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科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 (1) 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填字母编号)。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 (2) 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 (3) 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 27. (2022七上·滨江期末)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1. (1) 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选填A或B)。
    2. (2) 小滨同学欲攀登A处,有DA和CA两条登山路线,你认为选择哪条较好,为什么?
    3. (3) 如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选填序号)
    4. (4) 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选填 “①②③”地最适合作为露营地。
  • 28. (2020七上·杭州月考) 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 (1) 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2. (2)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处(填数字)。
    3. (3) 适宜攀岩运动的是地。
    4. (4)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千米。
  • 29. 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 (1) 实验一现象说明了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由实验二可见,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 (3) 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

      A . 海蚀地貌 B . 冰蚀地貌 C . 风蚀地貌 D . 水蚀地貌
    4. (4) 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 . 东非大裂谷 B . 喜马拉雅山 C . 马里亚纳海沟 D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 .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 . 长江下游三角洲
四、解答题
  • 30. (2021七上·天台期末)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是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

    1. (1) 考察中发现一块岩石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该岩石属于(选填“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2. (2)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适合开发攀岩运动项目的位置是(选填“①、②、③或④”),理由是:
    3. (3)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山谷一般会形成溪流,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水流量最大的是
  • 31. (2020七上·温州期末) 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 32. (2020七上·临海期末)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1. (1) 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选填④或⑥)。
    2. (2) 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选填序号)
    3. (3) 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并说明理由。
  • 33. (2020七上·宁波月考)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 . 甲和丁 B . 乙和丙 C . 丙和丁 D . 甲和丙
    2. (2) 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 . 浙江千岛湖 B . 杭州西湖 C . 柴达木盆地 D . 喜马拉雅山
    3. (3) 如图所示,A处海拔是m;而A、B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m。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