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河池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18 浏览次数:72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niàng)    确 (záo)      热(cén)       咄逼人(tuō) B . 留(zhì)       婆(shuō)      天(qiàn)     前后继(fù) C . 裂(guī)       摇(yè)         古(gèng)     轻怕重(niān) D . (xǐng)     奋(kàng)     立 (zhù)      心有灵(xī)
  • 2. 下 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颓唐  教诲  旁逸斜出  巧妙绝伦 B . 取蒂  矜持  坦荡如底  一丝不苟 C . 嘹亮  安祥  惊慌失错  锋芒毕露 D . 妖娆  秘决  栩栩如生  走头无路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是否上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 , 无法达成共识。 B . 三月,学校开展“雷锋进校园”活动,他首当其冲 , 报名参加了“学雷锋小分队”。 C . 在全市中学生书法比赛中,我校的几幅参赛作品都不怎么样,只有小明的这一幅隶书还差强人意 D . 为尽快把我市建设成山清水秀新河池,广大市民纷纷出谋献策 , 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 . 这次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的地点是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 C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河池市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D . 目前,虽然每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但是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 一说到河池美食,你一定会说出一大串儿:什么宜州粽子啦,巴马油鱼啦,环江香猪…… B .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是选文学社呢?还是选书法社呢? C . “七•一”将至,请同学们围绕“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这一主题向《河池日报》的《红水河副刊》栏目踊跃投稿。 D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两句诗把塞外雄伟壮观的独特景象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
  •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得一项是(  )
    A .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用“拙见”,请教他人时常用“赐教”。 B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说、记、铭、表、序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其中“表”是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D .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京剧的代表剧目主要有《霸王别姬》《天仙配》《牛郎和织女》等。
二、现代文阅读(一)(共8分)
  • 7. 说明文阅读。

    “嫦娥五号”证明:月球上有水

    ㅤㅤ①关于月球上是否有水,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半个多世纪。1969年至1972年,美国“阿波罗号”探测器从月球带回391千克月壤,也没有测量到水,甚至连留在月球表面的探测器也无法探测到水。从此,“月球是干的”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

    ㅤㅤ②1970年至1976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4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运回326克月壤。苏联科学家从“月球—24号”任务采集的部分月壤样品中测量到了微量的水,但是这一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ㅤㅤ③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同年12月1日,探测器成功着陆在了月球风暴洋北部地区,并将1731克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了最先进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近距离获取了月表的光谱。经过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百万分之一百二十以下,而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一百八十,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这一新发现是人类首次实现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探测,是对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月球是否有水的最有力的证明。

    ㅤㅤ④什么是月球水?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月球水不是直接可以用来饮用的普通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和固态水的形式存在,并非地球上的液态水形式。“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的是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基。如果想要成为日常使用的液态水,月球水还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例如高温。

    ㅤㅤ⑤“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有水,对我国的科研成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如果月球表面有广泛的水存在,那么人类就可以想出方法获取这些水资源,例如通过加热月壤,获得液态水。其二,月球上有了水以后,还可以把它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样的话,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三,水、氧气和氢气除了可以供日常生活使用以外,还能用于生产和制造,氢气还可以充当能源,例如火箭的燃料。

    ㅤㅤ⑥我们从“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月球上有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对人类研究月球,将月球作为中转站向更深的空间进行探测,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文/黄增强,节选自《知识窗》2022 年0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列数字   作比较 B . 列数字   作引用 C . 举例子   作诠释 D . 打比方   作比较
    2. (2) 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与外国科学家主要从月壤中分析的途径不同,中国科学家是通过对光谱分析仪近距离获取的月表光谱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月球上有水”的结论。 B .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从1969年到2020年依次说明国外科学家对月球是否有水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证明月球上有水并预测其科研价值。 C .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两个“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从句中“相当于”一词可知其测量并未真正实施,数据是推测获得,所以用约数。 D . 第⑤段中的“其一”“其二”“其三”不能互换位置,作者是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月球有水的现实意义。
  • 8. 议论文阅读。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ㅤㅤ①一位朋友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经常讲的“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自己的才智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ㅤㅤ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ㅤㅤ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ㅤㅤ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文/王开林,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B .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 .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D .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2.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文观点鲜明,标题即中心论点: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B . 第②段通过列举“读一本书”“写一封信”“见一个人”及“植一棵树”等四件小事,论证了“日成一事要把细节顾全”这个论点。 C .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思路是:引论(①)一本论(②③)一结论(④)。 D .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面不为。”这句话可以充当文章第②段的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 9. 文言文阅读。

    ㅤㅤ【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ㅤㅤ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ㅤ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ㅤ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ㅤ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ㅤㅤ【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便还家(同“邀”,邀请) B . 未果,病终(寻找) C . 则又号六一居士(改变) D . 易其号(多次)
    2. (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忘路之远近 B . 老于此五物之间 C .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D . 以志吾之乐尔
    3. (3) 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 B . 【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 C . 【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 【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
    4. (4) 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是为五一尔,奈何?

    5. (5) 【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 两空均用原文填空)
  • 10. 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从本词的 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 (2) 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四、诗文默写(共8分)
  • 11.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枯藤老树昏鸦,。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2)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3)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4)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5) 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既惆怅于春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又欣慰于美好事物的重现的句子是:
    6. (6)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
五、综合性学习(共14分)
  • 12. 名著阅读。

    ㅤㅤ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A却笑着拒绝了。翟买办回复知县后,第二日时知县亲自乘轿子到A家。谁知A仍是别人不见。

    以上文段选自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A是:(人名),他最擅长画的是:(花名)。小说中还有一个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和A具有共同的志趣和品性是:

  • 13.        冬末,有一个近卫骑兵团开到了小城。每天早晨,他们成群结队地骑着马到车站去抓西南前线的逃兵“开小差下来的逃兵”。

    ㅤㅤ这些近卫骑兵都很胖,身材也颇为高大。军官大都是伯爵和侯爵,金色的肩章,马裤的滚边是银色的,一切都与沙皇时代一样,好似根本没有发生过革命。

    1. (1) ㅤ以上文段节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叙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由一个顽劣少年在革命者的指引下逐渐成长为杰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故事。请阅读文段并结合原著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选文中最能体现故事发生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2. (2) 保尔少年时期非常调皮,爱打架,然而他所做之事看似顽劣,却事出有因,反映了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品质:他在 (人名)的指使下拿烟末儿撒在神甫用来过复活节的 (食物名)上,是因为他探寻真理而遭神甫的无理打骂;他偷走德军军官的手枪并把它藏到 (处所),是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他在冬妮娅面前暴打苏哈里科,是因为他正在 (事件)时苏哈里科首先向他发出挑衅,试图将他赶走。
  • 14. “双减”后,学校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为了更好地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学生会干部到某校参观学习,期间安排有互动环节,请你参与其中。
    1. (1) 在参加楹联兴趣小组活动中,主持人要求每个人推介自己认为最好或最有趣的一副对联,请写出你打算推介的对联。(不得摘抄本试卷中出现的对联)
    2. (2) 来到辩论兴趣小组时,小组正准备以某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栏目名称好还是不好”作为辩证的论题展开辩论。你认为站在正方的角度还是反方的角度更容易取胜?请简要阐述理由。
    3. (3) 活动结束,在返回路上经过学生食堂时,看到几位学生正在悬挂一幅内容为“节能从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开始”的标语,你觉得如能更改标语中的一个字,则更为准确完美,于是你走上前去对他们说:。(不少于100字)
六、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 15. 阅读

    喜鹊在枝头

    ㅤㅤ①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

    ㅤㅤ②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下车后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我为了欣赏沿途风光,回绝了接待单位的接车,原地小跳热身后,趁热赶路。

    ㅤㅤ③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ㅤㅤ④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

    ㅤㅤ⑤“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

    ㅤㅤ⑥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几乎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鹊,白头鹎,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

    ㅤㅤ⑦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聪明的小家伙!

    ㅤㅤ⑧“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

    ㅤㅤ⑨“看鸟。”我回话时,一位臂上戴着的袖标的护林老人出现在我身旁。他向我讲述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

    ㅤㅤ⑩“为啥?”

    ㅤㅤ⑪“留给鸟儿们过冬。”

    ㅤㅤ⑫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温柔。我的心为之一动,进而联想到一树枇杷。

    ㅤㅤ⑬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跨进黑色铁栅栏门,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

    ㅤㅤ⑭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尝一个。不然你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

    ㅤㅤ⑮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

    (文/魏丽饶,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至第⑥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 (2) 第③段引用“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的歌谣有什么作用?
    3. (3) 请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个满意处,一口进去,又啄一口。(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 (4) 第⑫段中,看到护林老人慈祥而温柔的眼神,“我”为什么会想到那一树枇杷?
    5. (5) 说说你对标题“喜鹊在枝头”的理解。
七、写作(50分)
  • 16. 请以“还有一种幸福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 字以上;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如出现地名、校名、人名均以“XX”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