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六中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09-26 浏览次数: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1七上·原阳月考) “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一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 2. (2021·烟台) 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半坡遗址 C . 北京人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3.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下图中我们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

    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和骨针

    ①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

    ③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   

    ④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4. 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体”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2019七上·成都期中) 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 )
    A . 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 . 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C . 发明农业和医药 D . 打败蚩尤
  • 6. 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
    A . 远古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B . 陶器和纺织一定是炎帝和嫘祖发明的 C . 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 D . 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 7. 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他”是(    )
    A . B . 周武王 C . 商汤 D .
  • 8. 电视剧《封神榜》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
    A .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 9. (2017七上·东莞月考)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10. (2021七上·原阳月考) 21世纪降临之际,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司母戊鼎是哪一时期的青铜器(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汉 D . 唐朝
  • 11. 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 12. (2021七上·汝南月考)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A . B . C . D .
  • 13.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家喻户晓,周武王即位后,尊姜太公为“师尚父”,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得出(    )
    A . 周武王与齐侯地位相当 B . 周武王分封姜太公于齐 C . 姜太公去世后侯位还给天子 D . 齐侯不用定期朝见天子
  • 14. (2021七上·揭东月考)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指的是(   )
    A . 商鞅 B . 管仲 C . 李冰 D .
  • 15. 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七雄”按东-南-西-北-中的排列大致是指(    )
    A . 齐、楚、秦、燕、赵、魏、韩 B . 楚、秦、赵、宋、魏、齐、韩 C . 晋、楚、齐、韩、赵、燕、秦 D . 吴、魏、燕、赵、楚、韩、秦
  • 16. (2020七上·重庆月考)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
    A .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 天子依附于诸侯 C . 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D . 周王室地位衰微
  • 17.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 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 . 封建制度正式确 C .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 . 生产力飞速发展
  • 18. (2021七上·剑河期中)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以下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骨文   ②隶书   ③小篆   ④楷书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④③②
  • 1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在学习历史时应形成时间线索。下列有关时间、空间对应表述的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期 B .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 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D . 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西安
  • 20. 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③④
  • 2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 .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B . 英雄、侠客、隐士、君 C .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22. 截至2020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 . 御史大夫 B . 丞相 C . 郡守 D . 太尉
  • 23.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这段话与大泽乡起义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 . 没有大雨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 . 大雨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C . 大雨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 . 频繁的征伐导致农民起义
  • 24. (2019七上·龙湖期末)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重用人才 C . 休养生息 D . 严刑峻法
  • 25. 夏桀暴虐被放逐南巢,商纣荒淫被武王推翻,秦朝二世无道引起天下动荡,从这些亡国之君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的最深刻启示是(    )
    A .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辨析改错题
  • 26. 中国早期历史文明辉煌灿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四年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2. (2)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3. (3) 四羊方尊制作精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 (4) 晋文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大大提升,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 27. 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1. (1) 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2. (2) 结合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 28. 政治制度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秦朝)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5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廷尉李斯为加强地方管理反对原先的什么制度,而主张建立什么新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为巩固统一,秦在经济、文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上述材料提到的制度,实行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 29.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断的政治经济秋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卫鞅亡(逃)魏入秦,(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
    2. (2) 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以此判断商鞅变法的性质。
    3. (3)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商鞅却遭遇车裂之刑,你认为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4. (4) 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为如今的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