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古代雅典没有宪法,也不存在明晰法律的法官和律师,其法律裁决完全依照民众的喜好与厌恶,因此民众讨厌谁,就利用多数人的权利对其进行迫害。由此可见,雅典司法(    )
    A . 缺乏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 B . 暴露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 . 维护极少数奴隶主贵族利益 D . 削弱了全体公民的参政权利
  • 2. (2021高一下·蚌埠期末)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 .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 .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 .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 3. 6世纪,拜占庭帝国在宫廷节日、赏赐臣下等活动中耗费了大量精致奢华的丝绸制品。此外,拜占庭皇帝每年都向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其他重要的教堂捐赠精美丝绸。这表明(    )
    A . 丝绸成为拜占庭人的主要衣料 B . 拜占庭帝国的丝绸生产能力较强 C . 拜占庭帝国控制丝绸贸易网络 D . 丝绸成为具有政治性的特殊商品
  • 4. (2021高一下·德清月考) 下表为古代非洲文明简表。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地区

    表述

    A

    北部非洲

    接近亚欧大陆,文明开化较早

    B

    东部非洲

    桑海帝国政治法律制度完备、文化学术繁荣

    C

    西部非洲

    拥有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

    D

    南部非洲

    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A . A B . B C . C D . D
  • 5.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成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    )
    A . 具有多元特征 B . 完全没有联系 C . 都有近代特征 D . 宗教信仰相同
  • 6. (2021高一下·长春期末)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之前,欧洲上流社会用于室内装饰的棉纺织品基本上都从印度进口。随后,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适合不同社会等级的服装和装饰的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据此可知(   )
    A . 生活需求发生质变 B . 传统国家走向衰落 C . 洲际贸易得到发展 D .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 7. 16世纪前,西欧胡椒的价格曾用一定量的金和银来衡量,因此常被用作为借贷和纳税的媒介。17世纪前后,葡萄牙皇帝的仓库里堆积了三十多年卖不掉的陈货胡椒。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于胡椒销售困难,甚至只能用胡椒折偿的办法来给股东支付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 商业革命,贸易扩张 B . 货币贬值,投机活跃 C . 战争频仍,经济衰退 D . 人口流动,消费增加
  • 8.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写道:“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下列选项最能为此佐证的是(    )
    A . 宗教改革改造了西方人的信仰 B . 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 C . 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D . 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 9. 17、18世纪法国的一位思想家强调,法可以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也应遵循自然法之平等精神,且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该思想家是(    )
    A . 孟德斯鸠 B . 哥白尼 C . 伏尔泰 D . 亚当·斯密
  • 10. (2016高二下·辽宁期中) 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787年美国宪法(    )

    A . 在政府机构实行“三权分立” B . 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 . 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 . 设立最高法院维护宪法权威
  • 11. 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人权宣言》(    )
    A . 猛烈冲击子法国的专制制度 B .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法典 C . 推动了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D . 是许多国家编篆民法典的蓝本
  • 12. 这一时期,电力、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列发明中属于该时期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2高一下·定远月考) 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世界作出榜样。”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   )
    A . 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B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 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首次伟大尝试
  • 14. (2021高二上·青冈开学考) 1884年,英、法、德等国就非洲殖民地问题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一决定(   )
    A . 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 . 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C . 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 . 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 15.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    )
    A . 领导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 B . 为亚洲民族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 C . 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 D . 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 16.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据此推断(    )
    A . 凡尔赛和约维护了世界和平 B . 欧洲丧失了优势地位 C . 国际新秩序埋下了冲突祸根 D . 亚非拉民族已经觉醒
  • 17. (2019·天津) 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 .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 .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 .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 .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 18. 在“战时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采取强制方式向农民征粮、要粮,直接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筹粮困难越来越大,反过来对农民的伤害也越来越大。苏俄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余粮收集制 B .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 . 开展农业集体化 D .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 19. 甘地认为:“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而马克思则认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纺机,毁坏了它的手纺车……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两者认识的差异在于(    )
    A . 工业文明扩张的影响 B . 英国殖民统治的方式 C . 印度民族灾难的根源 D . 民族解放的合理途径
  • 20. 当西方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巨大胜利,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西方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它行得通”中的“它”指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 “模仿”的典型代表是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干预 C . 苏联因其经济水平低而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 . 美国记者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了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
  • 21. 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这反映出(    )
    A . 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B . 英国反对大国干涉巴尔干事务 C . 英苏共同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 D . 丘吉尔的行为违背了英国利益
  • 22. 《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的货币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了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A . 加大公共事业领域开支 B . 推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 . 适当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D . 重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 23.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与这一规定有关的机构是(    )

    A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 世界银行 C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 联合国
  • 24. (2021高一下·长春期末)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它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业兴起的前提条件是(   )
    A . 国际投资的发展 B .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 . 工业革命的深入 D . 便利的交通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1. (1) 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2. (2) 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 (3) “地理大发现”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②他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军中东地区,占领埃及全境,征服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③此后,希腊文化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④亚历山大加速了希腊文化向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传播,但文化决非是单向传播的事。⑤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

    ——摘编自(英)麦克卡提《亚历山大传奇》

    材料二:18世纪,“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在西方启蒙运动那里,东方是一个重要参照,孔子成为理性主义的代言人和领路人,东方世界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所向往的理性精神。伏尔泰表现出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认可和欣赏,号召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君主们应该认真向孔子、向中国学习。

    ——摘自曹顺庆《世界多元文明史实与西方中心文明观的破除》

    1. (1) 写出材料一中属于史实的句子序号,并简要说明史实间的内在联系。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态度,并简要说明。
  •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政府开辟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东亚和美洲的贸易市场。西班牙人用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普尔科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澳门购买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到阿普尔科,然后转销到美洲各地和西欧,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得以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从纯技术角度看,石油比起煤炭有着巨大优越性,能量值石油是煤炭的两倍,储空间小,石油是液态燃料,能够用于内燃机。内燃机不仅比蒸汽机更有效率,个头也小多,因此他们开辟了一组从汽车和摩托车到电锯的新用途,靠蒸汽不太可能或者说根本可能有这种用法。

    ——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推动“大帆船贸易”兴盛的因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内燃机发明带来的影响。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由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因此,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狄德罗无畏地举起无神论旗帜,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武器,向宗教神学猛烈开火。他宣称:“如果要我相信神的话,一定得让我摸得到他。”孟德斯鸠声称,暴政和自由是不相容的,要达到自由就必须推翻暴政。他对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习俗、教会和宫廷也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他说:“《圣经》中有多少行字,也便有多少可以争辩的话题。”然而关于宗教问题,他和伏尔泰一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上帝的存在是有好处的”。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十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势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表现得也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个历史事件是“世界史”的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的表现及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