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60进制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A . 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 . 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 . 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 . 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 2. (2022高二下·汕头期中)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
    A . 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 B . 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 C . 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 D . 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 3. 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年)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域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 . 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B . 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C . 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 . 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 4. 《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
    A . 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 . 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C . 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D . 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 5. 16世纪以前,东方的香料是欧洲最重要的商品。16世纪后,新的饮料(可可、茶和咖啡)、新的香料(多香果和香子兰)和新的食物(珍珠鸡、吐绶鸡、纽芬兰的鳝鱼)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这反映了(    )
    A .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 B . 东方国家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D . 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
  • 6. 16世纪,马丁·路德特别提醒基督徒,对世俗权威的参与是一种崇高的天职。他指出,世俗权力出自上帝的创造和命令,而上帝的创造都是好的,运用世俗权力是对上帝的特别侍奉,因此它对于基督徒甚至比对非基督徒更为适宜。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
    A . 运用世俗权力拓展教会影响 B . 依托基督教会规范教徒行为 C . 借助上帝权威强化世俗政治 D . 通过宗教改革维护信仰自由
  • 7. 奥托·冯·俾斯麦,德意志第二帝国首任宰相,因领导德意志统一战争成为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但1890年,俾斯麦因与德皇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被解除首相职务。根据材料可推知(    )
    A . 德国宰相要对皇帝负责 B . 德国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C . 德国相权威胁皇权 D . 威廉二世此举违宪
  • 8. 1844年,伦敦市区的年轻店员乔治.威廉联合其他12名来自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店员,成立了专为居住环境恶劣、工作单调繁重的城市青年提供报刊阅览、定期讲座、各类课程等服务,并鼓励他们信仰基督的,家外之家——基督教青年会。这一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理性主义思想日益极端 B . 宗教改革宣扬信仰自由 C . 国家福利体系不断发展 D . 社会巨变引发精神危机
  • 9.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洲和欧洲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欧洲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咨文表达的美国外交意图是(    )
    A .   在西半球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B . 支持拉美各国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C . 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 D . 宣扬美洲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
  • 10. 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 . 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B . 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是战争根源 C . 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D . 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战争爆发
  • 11. 1882年祖国党领袖、爱国将领阿拉比领导埃及抵抗英国侵略,后抵抗失败,英国占领埃及。一战后在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下埃及人民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形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这说明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
    A .   斗争方式更具普遍性 B . 出现新生领导力量 C . 寻求社会基层的变革 D . 获得国家主权独立
  • 12. 读漫画《步调一致》,判断激发作者创作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B . 德军突袭苏联 C .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D . 盟国确立"先欧后亚"方针
  • 13. 在20世纪30年代,家有汽车对于西欧的工人或者教师来说只是梦想。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轿车对于西欧普通家庭已经十分正常,再也不是财富的象征,此外,还有更多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电视机,更有许多人假日的时候全家一起驱车出外野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西欧(    )
    A . 工业生产能力领先全球 B . 政府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 . 民众社会地位日益平等 D . 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 14. 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
    A . 注人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 . 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 打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 15.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发表声明,表示要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确定共同目标和制定联合的行动计划,在有关国际经济一切重大问题的南北谈判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谈判能力。据此可知这一组织(    )
    A .   推动经济全球化 B . 主张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 C . 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 冲击了两极格局
  • 16. 下表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基本特征

    表现一

    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成为了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

    表现二

    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发展

    表现三

    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A . 世界经济发展得益于新的经济秩序的确立 B .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 . 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 D .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框架构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结合上面四幅图片,自拟论题,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史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减少了对印度的商品倾销,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20年代,国大党改变以往同英国合作实行宪制改革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拟订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与哈里发委员会结成联盟,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共同的反英斗争中团结起来,并肩战斗。1921年不合作运动同印度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民族斗争的高潮。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22年到1924年,孙中山在数次讲演中一再谈到甘地领导的印度反英斗争。他充分肯定并赞赏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在民族斗争的具体策略问题上,孙中山与甘地存在分歧。例如,在抵制帝国主义"经济压迫,方面,孙中山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作为经济问题解决的前提。孙中山对甘地及非暴力斗争的看法反映了东方民族主义和民族运动的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摘编自尚劝余《20世纪2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的甘地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形成高潮的原因,并说明这场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甘地在抵制"经济压迫"方面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他们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共同的历史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年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1985年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

    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