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质...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内涵的是(    )
    A . 集体耕作 B . 家庭生产 C . 男耕女织 D . 精耕细作
  • 2.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
    A . 家国观念的形成 B .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 集权制度的形成 D . "封邦建国"的形成
  • 3. 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 . "大一统" B . "三纲五常"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天人感应"
  • 4.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 革除阳碍改革的保守热力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5. 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尝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出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    )
    A . 因材施教 B . 军事教育 C . 经世致用 D . 理财为先
  • 6. 有学者指出;"皇帝刚烈,严嵩柔媚;皇帝骄横,严嵩恭谨;皇帝英察,严嵩朴诚;皇帝独断,严嵩孤立。因此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皇帝把严嵩看作心腹,高枕无忧;严嵩把皇帝看作护身符,无所不为。"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明朝(    )
    A . 君主专制得到极大加强 B . 注重协调和改善君臣关系 C . 八股取士易于选拔人才 D . 内阁制度有利于知人善任
  • 7.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根源在于(   )
    A .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宋明理学的兴盛 D . 西方思想的影响
  • 8.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时农民战争更大。"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 . 突破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
  • 9.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引领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 10. 下图显示的是民国初期1912年和1921年中外企业所占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    )

    A . 北洋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的限制 B . 北洋政府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 C . 孙中山公布发展工业的建国大纲 D . 欧洲国家大幅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 11. 抗日战争期间妇女界的救亡运动很活跃。例如上海著名影星胡蝶、陈燕燕等曾慰劳前线将士,丁玲等延安知识女性创作了一系列抗战救国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 知识分子成为抗战主力 B . 妇女民族意识高涨 C . 妇女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 12. 1961年六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对杜甫所做长诗《兵车行》的批判,理由是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于是华君武针对此事创作了下图的漫画。其目的在于(    )

    A .   讽刺"左"倾思想 B . 呼吁客观对待杜甫 C . 批判和平主义错误 D . 宣传阶级斗争观念
  • 13.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的编纂(    )
    A . 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 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 . 意味着我国法律制度国际领先
  • 14. 下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运润掉托辽 B .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 .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 . 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
  • 15. 英王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于是他跟教廷决裂,创立了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他的实质目的是(    )
    A . 养儿子继承王位 B . 与王后离婚 C . 消灭宗教 D . 强化王权
  • 16. 废除农奴制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A . 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B .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 . 一定程度体现近代法治原则 D . 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 17. 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89年,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鼓励和推动英国职业培训的发展。这一做法(    )
    A .   体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 B . 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 . 是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结果 D . 表明英国政治权力下移到公民民主
  • 18. 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故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这说明日本(    )
    A .   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 . 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 C . 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 D . 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
  • 19.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总额与关税变化趋势图,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理解正确是(    )

    A . 欧盟的建立 B . 建立机制保障自由贸易 C . 世贸组织的建立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20. 2018年3月,期待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全国总决赛在央视科教频道激烈开战。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与同步参与,使大家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   传播中华文化必须借助电视 B . 高雅文化比通俗文化更吸引人参与 C . 电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 D . 传统传媒已经被新式传媒完全取代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晋文公将两军改为三军,由卿统领。统中军者为军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又是地位仅次于国君的执政官。三军将佐各一,共六人,称“六卿”。这样就建立了卿士制度,卿是听命于国君的国家官吏。这种新的官制是对过去世袭宗法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权的活力。但是,诸卿权力集中,也为后来晋国的诸卿专权留下隐患。同时,晋文公还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以“举善援能”为目标的多种选官方式。如“贽见”即自荐,主要适用于贵族子弟;“赏功劳”,提拔重用有功者;“荐举”,卿大夫们向国君推荐人才。在广开选人之途的同时,晋文公也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晋文公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又任用了一大批得力的人才,并加强军队训练,使晋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加强,晋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政治改革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文公政治改革的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62年,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即位时,俄国经济千疮百孔,为了解决高达1700万卢布的外债,叶卡捷琳娜宣布工商自由,推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鼓励向外国出口农副产品。她牢牢将国家军队控制在手中,剥夺贵族参议院的立法权,将其改为监督机构和最高法院,同时又颁布《俄国贵族权力、自由和特权诏书》,以维护自己“开明专制”的形象。对边疆地区采取强硬态度,先后取消了乌克兰盖特曼和扎波罗热地区的自治权。登基之前,叶卡捷琳娜就常和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通信,并对伏尔泰的思想颇多赞赏。即位后,当听闻狄德罗因财政危机不得不出售藏书时,她立刻买下藏书,建立图书馆并聘请狄德罗担任馆长,此举赢得了欧洲启蒙学者的广泛赞誉,认为她是哲学家之友,大批文人学者开始前往俄国任职。同时,她在各大中城市广开学校,到她逝世时,俄国已经有549所各类学校,学生6.2万人。

    ——摘编自祈莫昕《皇帝秘史(世界卷)》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叶卡捷琳娜执政期间的主要活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叶卡捷琳娜的执政策略。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的呼声日渐高涨。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自经甲午之难,教育之论,始萌蘖焉;庚子之创,一年以来,而教育之声,逐遍满于朝野上下。"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为大学堂,各府、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9月,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制度;12月,建立学部,作为中央的教育行政机关;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并鼓励自费留学等。清政府主观上"教育救国"的目的并不明显,但在顺应人民"教育救国"的愿望和要求方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周瑞萍等《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3次会议(1950年7月28日)批准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程规定专科学校的任务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需,进行教学工作,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普及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为2至3年,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学校各课目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应报教育部备案。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科学校暂行规程》颁行的必要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