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试...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赵武灵王指出,夷狄也拥有可资学习的文化长处,如“胡服骑射”便利于作战,中原人应当借取。这说明(    )
    A . 春秋时期已有了“华夏认同”观念 B . 晚周前期“夷狄”主动融入了华夏族 C . 先秦时进入“胡汉”交融高涨阶段 D . 战国时“中国”文化含义具有开放色彩
  • 2.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与星官射姓、历官邓平等制定出著名的《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列入历法。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 . 儒家的社会地位提升 B . 史学逐渐与天文和历法融合 C . 实用性科技有所发展 D . 人们以朴素唯物观解释自然
  • 3. 图中的壁画《散乐图》出土于河北宣化张氏家族墓(1093—1190年)。该壁画可以用来(    )

    A . 了解北宋贵族社会生活状况 B . 考证《辽史·乐志》文字记载的真伪 C . 展示元杂剧当年的演出场景 D . 认知古代戏曲成熟阶段的角色形象
  • 4.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史载,台湾首任知府蒋毓英在任期间,主持编撰了《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这反映了(    )
    A . 朝廷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 . 我国开始对台湾行使行政管辖 C . 清初加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D .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 5. 19世纪3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出口茶叶45万担,1868年增至152万担,1888年达到241万担。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促使种茶面积扩大,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大面积的产茶区。这说明当时我国(    )
    A . 茶叶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B . 早期现代化出现加速发展态势 C .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入繁荣期 D . 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6. 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
    A .   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 . 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 . 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 D . 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 7. 孙中山在许多演讲中引用孔子、孟子等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并得出结论“民权的言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孙中山的这种说法(    )
    A . 总体符合历史真实原貌 B . 旨在弘扬传统民本思想 C .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 . 意在宣传民主革命主张
  • 8. 近代中国历经百年漫漫长夜,终于撕开黑暗,走向黎明,在此历史时刻,毛泽东给各级领导及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给他自己,定下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规定反映了(    )
    A . 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B .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C . 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 D . 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 9. 对于1949年3月的报告提出的“必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周恩来阐释道,“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表明,当时(    )
    A . 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 B . 中国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 C . 周总理首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 10. 世界整体面貌,在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看来,有着不同的形态。图2所示的“世界”(白色部分)应该是(    )

    A . 希罗多德笔下的世界 B . 亚历山大征服的世界 C . 哥伦布心目中的世界 D . 扎格鲁尔眼中的世界
  • 11.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评论道,拜占庭艺术“在11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峰”,“埃及和波斯的倾向被强加于古典传统之上。辉煌灿烂取代了率真和文雅”。据此可知,拜占庭艺术(    )
    A . 展现了英国人文主义者艺术追求 B . 显示出希腊化时代艺术的生命力 C . 是结合了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创造 D . 推动了亚非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 12. 表

    内容要点

    准予在各省,包括在坦波夫省自由交换、出售和购买粮食制品、谷物、饲料和种子。

    准予为了上述目的在各省的兽力车运输。

    撤除各地、各交通路口和铁路上的拦阻队。

    种子采购和分配的部分不变,对于因出售种子而没有播种土地的农民将追究刑事责任。

    表为《关于准许自由出售农产品告全省农民书》的内容要点,它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驻坦波夫省主席安东诺夫·奥弗申科和坦波夫省执行委员会主席拉夫罗夫于1921年3月29日发布。这说明当时(    )

    A . 坦波夫省率先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全面接管了坦波夫省 C . 苏联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D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 13. 德国学者K.D.埃尔德曼指出:“尽管我们的国家被分裂,德意志民族仍可以被理解为辩证的统一体。旧德国的终结和德意志局部国家的成立究竟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终结还是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番言论反映了(    )
    A . 近代德国学者对国家前途的思索 B . 资本主义在欧洲范围内继续扩张 C . 德意志人民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 D . 冷战背景下德国人对统一的期盼
二、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 14. 表  唐蕃民族关系简表

    时间

    皇帝

    事例

    贞观十五年(641年)

    唐太宗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迎娶文成公主,带去蔬菜种子、药物及有关生产技术的书籍等。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唐高宗

    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昭陵,唐高宗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册封西海郡王。

    景云元年(710年)

    唐中宗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中宗赐锦缯伎乐等物,金城公主促成唐蕃双方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立碑分界。

    长庆三年(823年)

    唐穆宗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又称舅甥会盟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表2主要反映了(    )

    A . 唐朝奉行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 B . 唐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良好局面 C . 唐蕃友好关系逐渐形成与发展 D . 唐朝已在西藏实行有效行政管理
  • 15.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新技术革命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罕见的经济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和消费市场扩大,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据此可知,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 .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 促进了劳动方式的变革 C . 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 D .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种族组成方面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对欧洲人来说他们是自愿的,非洲人则是被迫的。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人类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的混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猛增,这使得欧洲人在18和19世纪大批移居西伯利亚和美洲人烟稀少的地区成为可能。今天,类似的移民潮正在出现,不过是反方向的——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现在,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世界的两倍,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期里,大量涌向发达国家。在美国,人口调查局1995年的一份调查透露,8.7%的人口(即2260万人)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生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近现代以来有关美洲移民的主要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移民美洲的历史性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因其时年号为庆历,故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改革方案分为“十事”,其内容一为明黜陟,二为抑侥幸,三为精贡举,四为择官长,五为均公田,六为厚农桑,七为修戎备,八为减徭役,九为覃恩信,十为重命令。其中前五事有关吏治,后三事论富强,最后两事系前八事之运用。在反对派激烈攻击下,范仲淹不得不于庆历四年六月自请出外巡边,改革集团其他人物继之纷纷贬逐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被调到邓州任知州,留下了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传达出以忧国忧民为先、不计较个人荣辱的精神品质,成为范仲淹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范仲淹在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担任知州时,采取积极有为的“荒政三策”,有效地缓解了灾情,赈济了灾民。皇祐四年五月,范仲淹因病去世。范仲淹生前不经营家产,全家老小70余口只能住在官舍里为他守丧。

    ——摘编自游彪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2》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仲淹身上闪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3学者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简表

    学者

    评价

    出处

    徐蓝

    1688年政变因其和平方式而被英国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对绝对王权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创造并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刘成

    1832年前,英国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寡头政治形态,根本不是什么民主制度,只是由大贵族的少数人统治代替了专制君主的一个人统治。随着时代的变化,贵族寡头制的历史合理性方面逐渐消失了,它的不合理性方面愈来愈明显。

    《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刘宗绪

    君主立宪制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实践表明,它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的,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近代史》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学者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