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

更新时间:2022-08-0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strong>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jìn,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有时,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沧穹,未及静静地dì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

  • 2. 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nì)        熏(táo)        免(guàn)       伤痕累累(lěi) B . 饼(luò)        憋(mèn)         驾(yù)            一气成(hē) C . 咄(chì)        下(huī)        气(dǎo)        战战兢兢(jīng) D . 下(sài)        冻(něi)        罗(yán)        雨腥风(xuè)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五一”表彰大会上,来自各行各业道德模范济济一堂 , 共庆劳动者的节日。 B .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惟妙惟肖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C . 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 , 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D .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 .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 .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 . 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B . “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C .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莫听穿林打叶声,
    2. (2)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 (3) 把酒问姮娥:
    4. (4) ,深秋远塞若为情!
    5. (5)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
  • 7.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完整连贯。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 ,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 ;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 8. 口语交际

    青春的岁月值得铭记。初中生活,是无比美妙的一段时光,记录着同学们成长的轨迹。有难忘的片段,更有人生的感悟。成长的足迹是那样的清晰。

    初三1班同学计划于6月1日19时到21时举办“共话友情,畅想未来”的师生联欢晚会,晚会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请你设计一则结束语,宣告晚会结束。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 9. 阅读下面的【古诗阅读】,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 .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 . 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 . 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2. (2) 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中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衣食                皆以美徐公 B . 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 C . 而从仕之日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我与 D . 有亲以为之依          吾谁与
    2.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

    4. (4) 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对他提出的希望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11. 阅读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文,完成各。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 (1) 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2. (2)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3) 第④段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问什么?
  • 1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  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可使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黃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王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才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惑,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用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有删改)

    1. (1) 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2. (2)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 1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 , 一簇簇挤挤挨挨 , 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 , 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 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 (1) 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 (2) 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 , 一簇簇挤挤挨挨 , 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3. (3) 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三、作文(50分)
  • 14. 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文题自拟, 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