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语...

更新时间:2022-07-20 浏览次数:92 类型:期末考试
一、 基础·运用 ( 共 17 分) <p >学校开展主题为“ 江山多娇”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p>
  • 1. 下面文段是本次活动的前言。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与山水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傍山而栖, 近水而居。 我们瞭望那连绵不绝的山峰,倾听那      ( 震/ 振) 耳欲聋的涛声,叹服那高低消的冰川,崇拜那喧腾奔流的江河……我们爱看山品水,却不滞于山水。 正如清代作家张潮所言:“ 有地上之山水, 有画上之山水, 有梦中之山水, 有胸中之山水。” 我们    ( 弛/ 驰) 骋于山水间,将所至、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开掘,使“ 眼前江山” 与“ 心中山水” 融合为一。 山水成为文化的体, 文化又赋予山水更丰富的内涵。 江山多娇,我们得用心体味,方能游得深广、见得瑰奇。

    1. (1) 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 cháng)     载( zǎi) B . 长( cháng)     载( zài) C . 长( zhǎng)     载( zǎi) D . 长( zhǎng)     载( zài)
    2. (2) 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震    ②弛 B .  ①振    ②弛 C .  ①震    ②驰 D .  ①振    ②驰
  • 2. 同学们游历山川,撰写游记。 小林同学的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沿着溪水前行,登上‘ 穷林桥’,抬眼望去,溪畔有一个四角凉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 问津亭’。” 这让你想到陶渊明的名篇《
  • 3. 学习了“ 江山多娇” 这一单元的文章后,同学们纷纷写下阅读感受,其中修辞手法或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跟随着一滴经过丽江的水,我看见了美丽的丽江坝,看见了初建的丽江城,看见了魅力四射的四方街,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 B .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旅行的乐趣不仅在于欣赏陡峭险峻的山峰和瞬息万变的光影,还在于那些如插曲般的奇人奇事。 C .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垂挂着的冰流苏,在阳光之下晶莹夺目,彰显着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令人叹为观止 D . 在水势骤急、流速陡增的壶口,作者勇敢地站在风口浪尖上,用畅达、凝练的语言让我们 领略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
  • 4. 同学们合作完成“ 分门别类辑古诗” 的任务。 你所在的小组决定完成“ 诗在山水间” 的专题诗集。 请你积极配合小组,完成1-3)题

    封面

    1. (1) 同学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诗集的封面( 见上图),对于“ 水” 字的选择产生了争议。 请你依据“ 字体一致” 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

      A                                   B                                C                             D

    2. (2) 诗集辑录的诗歌有一类是借山水表达人生哲理的。 下列不能选入其中的一项是( )
      A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B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C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诗集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如何填写。 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携清风赏      , 天地入     

      下联:伴流水唱      , 诗文传     

      A . ①山河景    ②古今    ③日月歌    ④胸臆 B . ①山河景    ②胸臆    ③日月歌    ④古今 C . ①日月歌    ②古今    ③山河景    ④胸臆 D . ①日月歌    ②胸臆    ③山河景    ④古今
  • 5. 小京同学将参加话题为“ 山水北京” 的演讲比赛,下面是他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 请你阅读文段,完成1-3 题。

    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北京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给北京留下了山水交汇的“   北京湾”,更造化出奇伟险峻的座座名山和奔涌不息的五条灵水。

    被誉为“ 中国自然长城” 的燕山是雄伟壮观、清雅俊秀的。 登高望远,燕山绵延起伏的群山不断向两侧伸展,远处的险峰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质朴中带着粗犷,巍峨中不失灵 秀,令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 两列平行对峙山冈所形成的宽平长谷,一双悬崖峭壁所形成的弯弯细谷,还有高得令人头晕目眩的陡崖悬壁所形成的幽深峡谷……这里 峰峦叠翠,山弯水曲,谷深涧长,令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自然环境,不仅养育了先民,更成就了光辉灿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从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前进的每一步都和山水息息相关。     

    1. (1) 文段中画线句是个病句,请你加以修改。
    2. (2) 结合语境,在横线①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燕山中不仅群峰攒聚,更有着数不清的清幽峡谷

      【乙】燕山中不仅有数不清的清幽峡谷,更有群峰攒聚

    3. (3) 横线②处是小京同学设计的演讲稿结语。 请你依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

      【甲】亲爱的同学们,春天的北京有柔和妩媚的天仙瀑,碧波荡漾的雁栖湖,云雾缭绕 的雾灵山,真是美不胜收!

      【乙】亲爱的同学们,北京的山水在呼唤我们,让我们一起肩负使命,守护北京的山水,

      共创更美好的北京!

      【丙】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拥有便捷的现代社区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这是多么现代 的北京啊!

二、古诗文阅读 ( 共 18 分)
  • 6. 默写
    1. (1)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北冥有鱼》)
    2. (2) 是故,教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
    3. (3)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石壕吏》中“ ” 一句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一句突出地体现了作者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
    4. (4) 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 7. 阅读《蒹葭》,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1) 《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这首诗通过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  的氛围。
    2. (2) 《蒹葭》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民间恋歌,但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怦然心动。 请结合《蒹葭》中给你感触最深的诗句,简要说明你的感受。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甲】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百许头    不名状    历历数    怒不 B .     皆空游    无其事    旁无人    门庭 C .     其境过    水尤冽    山水秀    神气爽 D .     不可久    安乐业    后来上    高临下
    2. (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理解: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活泼伶俐,好像与游人共享山水之乐,作者尽情沉浸于美景,完全忘却官场失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理解:向西南望去,溪流呈蜿蜒曲折之状,时隐时现,令人产生一种幽深无法言说的感受,为下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3. (3) 同是贬谪时期的记游之作,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名著阅读 (5 分)
  • 9. 有学者说,当你有突破自己的欲望,想要寻找另一种思路时,就能从文学名著里得到启示和力量。 请选择一本文学名著,结合亲身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0 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 共 20 分)
  • 10. 阅读《观披雪瀑》,完成问题。

    观披雪瀑

    叶志平

    ①层峦叠嶂的群山,常以其险峻和幽深吸引游人驻足忘返。 如果山间流有连绵不息的水,这山便灵动起来。 澄澈透明的山间精灵贯山而过,正如山之血液流淌,山的灵魂便被这精灵日夜滋养而鲜活丰腴。 瀑布,就是山与水联袂出演的最佳呈现。 藏在桐城城西数里的碧峰山间,便有一处享有盛名的瀑布———披雪瀑。

    ②此瀑在山间流淌经年,她的美姿早经文人墨客之笔端,流入历代典籍诗文,供后人欣 赏。 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在《观披雪瀑记》中记载:“ 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并誉此瀑为“ 吾邑之奇”,使披雪瀑声名大噪。

    ③朋友多次邀请我去一睹披雪瀑的真容,却总是来去匆匆,没有机会走一走。 姚鼐笔下的披雪瀑,早就给我许多幻想。 直到最近,才了却了这个夙愿。 我探访披雪瀑时正值汛期, 暴雨过后,山间水量充沛,正是观瀑的好时机。

    ④我们往城西几余里,越丘岭,便抵山脚。 小城的繁华和喧闹,便被渐渐遗落在身后。迎面而来的,是裹着山间植物气息的风,还有大片恣意流淌的绿色。 侧耳倾听,水的轰鸣,就这样隐隐地顺着树木粗糙的枝干,沿着曲折的林间石径,灌入耳中。

    ⑤水,本是至柔之物,但众多的水,汇聚在一起,再加上山崖赋予的落差,便激发了水至 阳的一面。

    ⑥寻水声,转过山崖,行数十步,便到了披雪瀑的前段“ 迭瀑”。 宛若白色珠帘的瀑布依着岩石,荡涤着岩石的表层,跌落而下,溅珠飞玉。 迸溅的水珠在阳光下飞舞,汇入瀑下的深潭,激起滔滔白浪。 潭中积水深数尺,倒映着周边苍翠的树木,绿如翡翠,甚是灵秀。 潭面激荡的波纹,一圈圈霎时漾开,又迅疾消失,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⑦沿山边石径,溯水而上,奇趣横生的溪谷———披雪瀑的中段,便半隐半现了。 此处溪水淙淙,水石,石上黑苔遍布,造型各异,令人称奇。 水边树木,汲泉而生,高大而丰润。

    那苍翠之绿,怕是一阵风过,便会流淌一地吧。 树与水和谐共生,相映成趣,流水倒映树木, 溪谷里便映下整个颠倒的世界,宛若画境。

    ⑧渐行渐远,走到一处断崖,石板路到了尽头,却闻水声激越,原来到了披雪瀑的后段   “ 悬瀑”。 如果说先前的“ 迭瀑” 是水精灵耍的小脾气,那么这“ 悬瀑” 便是她的雷霆之怒了。一阵阵巨大的轰鸣声像是从天际而来,瀑鸣如雷,仿佛激战正酣的千军万马。 瀑布飞泻直下,如银河倒挂,像雪帘高悬,似银龙飞腾,怒吼着,呐喊着,冲撞着。 悬流千尺,任性洒脱,奇险万分,壮观不已! 瀑布旁有宋人石刻“ 崩雪” 二字。 我站在瀑下的潭边,向上仰观,那瀑布势若雪崩,从陡峭的山崖自上披下。 山间枝叶静止,临近瀑布却冷风击面,令人战栗。 时值午后,阳光被银龙裹挟,在半空中四散开来,形成一道七彩长虹,悬在潭上,令人啧啧称奇。

    ⑨我感受着弥漫的水雾,任思绪与飞瀑激荡。 唐代香严闲禅师曾和唐宣宗李忱联合创作《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遇到重重阻挠。 岩壑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它心向大海,立志成为滔天的巨浪,那些小小的溪涧怎么可能将它留住? 千百年来,这碧峰山的披雪瀑,世世代代恪守祖训,不流连于巨石的拥抱,不驻足于古树的温情,不贪恋于阳光的爱抚,纵身一跃,化作银 龙,终归大海。

    ⑩瀑布的气象高远,如人之凌云壮志。 陡然间,我豁然开朗。 前辈先贤们来此观瀑,其实不仅仅是被披雪瀑壮观的外形吸引,更是在柔软的水流内部,寻觅一颗与自己同时律动的  鸿鹄之心。

    ( 有删改)

    1. (1)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披雪瀑的经历。 请仿照示例,理清作者的游踪。 ( 每空 12 字以内)

      往城西,越丘岭,抵山脚                        

    2. (2) 文章对披雪瀑进行了描写。 请你从⑥⑦⑧段中摘录一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3. (3) 游记这一体裁,读来不仅能增广见闻,感受情感,更能引发思考。 请你说说作者观赏披雪瀑后,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4. (4) 作者观披雪瀑产生了自己的领悟。   请你结合自己游览山水的经历,简要谈谈你的所思所感。
  • 11. 阅读《秦岭能否挡住南下的冷空气》,完成问题。

    秦岭能否挡住南下的冷空气

    徐文婷

    ①2020 年 11 月, 一张秦岭的微博照片( 见右图) 吸引了公众的关注。 照片中,秦岭山脉两边泾渭分明,一侧白雾笼罩,另一侧空气干洁清新。 图片配文:“ 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的冷空气。” 有网友评论:“ 壮观震撼! 终于知道为何秦岭是南北分界线了。”

    ②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 一)      

    ③秦岭处于中国版图的中央,是华夏文明的“ 龙脉”。 “ 中华” 和“ 华夏” 的“ 华”,就源于秦岭的山脉———华山。 秦岭是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是北方小麦和南方水稻的分界线,是中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东西约 500 千米, 南北约 150 千米,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等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秦岭-淮河一线也成为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但这条南北分界线是这张照片中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那条“ 线” 吗? 应该如何理解秦岭作为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

    ④作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去把秦岭-淮河看作一条地理界线,更多的是一种概  念化的“ 线”,而非本条微博图片中可以观察到的几何范畴的线条。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过渡带,我们就会关注它是如何过渡的、过渡的方式以及变化的完整序列。 “ 带” 是逐渐变化的,“ 线” 则是非此即彼的。 例如,秦岭是概念上的中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但实际上秦岭南麓的河流冬季也出现结冰现象,只是相较于秦岭北麓而言,结冰的次数少和冻结时长更  短。 秦岭以北的植被也同样存在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的状况,秦岭实则是一个长条状的过渡地带。

    ( 二)      

    ⑤看到这张图片,读者可能会被误导,认为有云雾的一侧为北方,白色的云雾代表寒冷 的气流。 实际上照片中水汽弥漫的一侧恰恰是南方,它明显地呈现了秦岭将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 拒之门外” 的现象。

    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对图片中的现象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网友说的秦岭凭一己之力阻挡冷空气,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这幅图来看,云应该是暖湿气流被秦岭抬升后形成的,所以有云的一侧是偏南方向,而没有云的一侧是偏北的方向。”

    ⑦南方北上的暖湿气流由于受秦岭山脉屏障作用的影响,停滞不前,只能顺着秦岭的山 势向上爬升。 在上升过程中,暖湿气流中携带的大量水汽遇冷凝结,在秦岭的南侧方向凝结成云雾,才表现出图片中呈现的明显的南北两侧分界线。

    ( 三) 秦岭到底能否挡住南下的冷空气

    ⑧本条微博中的配文“ 秦岭以一己之力阻挡南下的冷空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秦岭山脉对冷空气阻挡的动力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秦岭山脉本身的海拔高度较高有 关,阻挡冷空气南下要求山地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而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最高海拔为 3771. 2

    米,这个高度正好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如果秦岭的高度不足 3000 米,整个中国的地理格局就不是今天这样。 另一方面与秦岭的地形有关,尤其是位于秦岭北部的渭河河谷,其下坡风下沉增温,抑制了冷空气入侵河谷,进而阻挡冷空气翻越秦岭山脉。

    ⑨所以,秦岭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但同时,冷空气自北向南长途跋涉,也消耗了“ 元气”。 到了秦岭,冷空气还要爬坡,会再消耗一些。 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 走” 到秦岭就没“ 后劲” 了,就算“ 耐力” 比较强的冷空气,在奋力翻过山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岭“ 挡” 住了冷空气的现象。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以被秦岭“ 挡住”,强冷空气还是可以“ 破关” 过去,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

    ( 有删改)

    1. (1) 结合文段内容,第①段中“ 泾渭分明” 的意思是
    2. (2) 阅读文章,补写文中两处小标题。
    3. (3) 针对这条微博中的观点,你会怎样评论? 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条微博评论,表达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五、写作 (40 分)
  • 1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请你将“    ▲      二三事”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 诗歌除外)。

    题目二: 假如你是一片不想成为雨滴的云,或是一粒闪着钻石光芒的沙,或是一颗多年未能发芽的种子……接下来你会经历怎样的奇遇呢? 请你以“ 眼前一黑,我落了下来” 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③不少于 600 字。

    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