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育才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10...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5分)
  • 1. 出土青铜器的金文中关于西周官制的材料很多,内容多为其主人继承祖上官职的荣耀,铸造青铜器而记录下来。《诗经》中说“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土,不(丕)显亦世”,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 . 王位禅让制已逐步确立 B . 青铜器是彰显身份的标志 C . 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 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 2.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 . 迎合了阶层关系变动 B .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 . 官吏选拔日益透明化 D . 官吏选拔方式多样
  • 3. 汉代在规定王侯、公卿、御史、将军及郡守拥有察举资格的同时,要求朝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不得察举为孝廉。这一要求( )
    A . 旨在规范官员任职资格 B . 保证了察举制贯彻执行 C . 有利于提高选官的质量 D . 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
  • 4. 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 . 摒弃了乡闾品评传统 B . 沦为世家大族的工具 C . 开始注重德行的考查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5. 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
    A . 监察官员需具备高尚品德 B . 构建起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 . 监察官员的选拔比较严格 D . 监察官员选拔存在腐败现象
  • 6.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 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上述规定( )
    A . 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 . 有助于保证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C .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 . 损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 7.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 . 政府将土地的所有权全部给予农民 B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租役 C . 接受国家土地的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 .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平均分配
  • 8.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 .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 . 适当地放松人身控制
  • 9.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 . 有助于完善英国政党政治 B . 防止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C .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 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
  • 10. 大多数古希腊史学家习惯将瘟疫的产生归之于神祗对人间罪恶的惩罚。作为瘟疫见证者和经历者的修昔底德叙述的却是瘟疫引发的宗教和礼法的失效、及时行乐的社会行为,对神祇是否因人的过错施予惩罚并未做任何断言。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 . 具备了求真的史家精神 B . 不受任何宗教观念影响 C . 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D . 鼓励人们摆脱神学束缚
  • 11. 《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庄园的存在(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巩固了中世纪奴隶制度 C . 具有一定的割据倾向 D . 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 12.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神,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
    A . 反对基督教神学统治的要求 B . 肯定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 . 统治者强化世俗王权的愿望 D . 个人私欲膨胀和泛滥的趋势
  • 13. 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B . 技术革命有效化解了环境危机 C . 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严重 D . 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14.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工人爆发了一系列革命,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人罢工和人民群众斗争也蓬勃展开,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也迅速高涨,这些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这反映出十月革命( )
    A . 唤醒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 B .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C . 实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D . 鼓舞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 15.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绝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两则观点都( )
    A . 反对脱离经济发展水平讨论政治权力的转移 B . 认为经济危机导致独裁者上台 C . 高度赞扬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D . 认识到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二、材料题(共4个小题,总分55分)
  • 16.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 (1) 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这些病菌杀死了大多数印第安人和他们的领袖,消磨了幸存者的士气,从而削弱了对欧洲人的抵抗。

    ——摘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印第安人”名称由来相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说明该历史事件发生的经济动因。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指的是什么?
    3. (3) 指出材料三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以美、苏两国为代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同时又展开了激烈的对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材料二: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时序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标志,并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