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长顺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阶段综合练...

更新时间:2022-07-17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积累 (16 分)
  • 1.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 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 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我们寻找到fēng píng làng jìng 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 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sù mù 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在大会上的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 昨天他刚被辞退,今天又摔破了头,真是祸不单行。 C . 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培养自己责任心方面应以身作则,努力探索切实可 D . 这部小说的结尾真是耐人寻味啊。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长与< 山海经 >》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 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 . 《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 品质。 C . 《紫藤萝瀑布》由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到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影响和社 会变迁。 D . 《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 师》等。
  • 4.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 (1) 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2. (2) ,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3. (3)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好不活泼热闹!

      (宗璞《紫藤萝瀑布》)

    4. (4) 作为中华少年,我们要勇于担当。复兴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正如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但 是我们不要灰心,要坚信“”(陆游《游山西村》)。
    5. (5)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二、阅读能力 (33 分)
  • 5. 名著阅读
    1. (1) 下列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海底两万里》叙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B . 书中的康塞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生物学家,他有一个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阿龙纳斯。 C . 书中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埋葬牺牲的海员。 D . 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铺成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动物的足丝织成的。
    2. (2) 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 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 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 ·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 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这段文字表现了尼摩船长 的性格特点。

  • 6. 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 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 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②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 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③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

    ④ 回家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 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 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 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⑤ 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 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⑥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

    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

    ⑦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 — ”娘说着打开锅 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 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

    ⑧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⑨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

    ⑩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⑪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 (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B . “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这个句子中,把“ 日 子”比作“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C . 文章第④段实在忍不住馒头的诱惑,只是先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个,就能看出“我”其实是 个不懂事的孩子。 D . 梳理全文脉络,“我”的心里经过了“兴奋 — 愧疚 — 懊悔 — 自责”的心理历程。
    2. (2) 文中两次出现了娘的“笑”,指出这两次笑有何不同?
    3. (3) 说说“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7. 阅读

    信誉之花

    小区的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

    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 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 —— 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 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偶然一天,小区里出现了一位腰 扎围裙,胳膊上戴着套袖,衣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年轻媳妇,在小区里响亮地吆喝着 —— 卖豆 腐!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甲】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 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 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 “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 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乙】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 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 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 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 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 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丙】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 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 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 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 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 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 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丁】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 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 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 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 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 — 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 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 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 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 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 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 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 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 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 3 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 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1.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________ 处。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每天早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 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 . 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 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D . 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 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标题有什么好处?
  • 8. 古诗文阅读

    吕蒙正荐才

    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③,上不许。他日,三问,三  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④ 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 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 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 退以名上:退朝后把姓名呈了上去。④ 谅:相信,信任。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遣:派遣 B . 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责:尽责 C . 上不许                许:或许,可能 D .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     卒:最终
    2. (2)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太宗称赞的“蒙正气量”的理解。
    3. (3) 选出与例句“三以其人对”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 以钱覆其口 C . 不以为然 D . 以我酌油知之
  • 9. 阅读

    少室①南原

    元好问

    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

    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

    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

    【注】① 少室:即五岳之一的嵩山。作者元好问逃避战乱携家南渡寄居此处。

    1.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动衬静,以鸟的喧闹,衬托山林寂静,与王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 曲同工之妙。 B . 颔联视听结合,使人仿佛听到石缝间哗哗流淌的水声,仿佛看到阳光下蓬勃生长的藤 蔓、拔节的嫩芽。 C . 尾联“鸡犬”的出现,看似与首联的“人烟断”相矛盾,实则勾连成趣,更能表现作者的惊 喜之情。 D . 全诗洋溢着作者亲近自然的欢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凡尘俗世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 渴望。
    2. (2)  请赏析颈联中“迷”字的精妙之处。
三、语言运用 (8 分)
  • 10. 贵阳市花语中学七年级4班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 完成各 题。
    1. (1)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里准备张贴一些对联。请你围绕“汉字书写”对出下联。上联:普通话说好不普通       下联:
    2. (2) 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围绕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3. (3)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校邀请本市教研室的刘老师为同学们做讲座。下面是拟 好的邀请函,但是有些问题,请按要求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刘老师:

      您好!为了增强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水平,我校将于 2022 年 6 月 15 日下午 3 点在 阶梯教室举办“珍爱汉字,传承文化”的讲座,特邀您担任主讲嘉宾。请勿缺席。

      花语中学

      2022 年 6 月 10 日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②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应修改为

四、写作能力 (40 分)
  • 11.      有这样一句话:“不管一切如何,我们都应该笑着面对!”也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 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人生在世,痛苦、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应 让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管它一切如何,我们都要微笑去面对,以“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豁达,笑对生活。

    请以“笑对生活”为题,写一篇 600 ~ 700 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笑对”即“微笑面对”,指积极向上的态度,乐观豁达的心态。“笑”标志 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对”指直接面对,不逃避, 不推脱。“生活”范畴广阔,可写的内容很多,本题写作的重点是:用微笑面 对什么,为什么要用微笑去面对。可以考虑如下立意:在自己遭遇失败的 时候,对自己微笑,因为微笑会吹走心头的尘埃,冲淡心灵的创作,使你变 得乐观、开朗、文明、理智、高尚。在别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对他报以感激的 微笑,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提醒你及时反思自己,你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或 教训,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在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对他报以宽容的微 笑等;② 内容健康,文体明确;③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